青海分社正文
中国新闻网-青海新闻
搜 索
新闻热线:0971-6263111 投稿信箱:cns0971@163.com
您所在的位置:主页 > 青海各地

上海援青干部甘当纽带 维系跨越江河的深情

2022年08月01日 15:18
来源:上海援青干部联络组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青海与上海,是两个分居长江头尾的省市,其中,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恰好位于长江源头。自2010年上海市承接对口支援果洛藏族自治州的使命起,两地民众就结下了深厚友谊,援青干部便成了两地交流的桥梁与纽带。

  现任果洛藏族自治州达日县政府办公室副主任朱毅杰,便是“纽带”之一。2019年7月,身为上海市奉贤区柘林镇党群办公室主任的朱毅杰主动请缨并经组织严格筛选、考核,被确定上海援青干部之一,赴青海省果洛州达日县开展对口支援工作。

  深知青海之路不易,又恰逢妻子二胎临盆在即,朱毅杰也曾难以抉择。“记得那天是我老丈人的生日,家人欢聚一堂,我提出想要来青海时,家人都很支持我,那时候我便下定决心,不论这条路多难我都会走下去。”

  2019年7月23日凌晨5时,距朱毅杰出发前5个小时,他的儿子呱呱坠地,怀着复杂和激动的心情,他火速赶到家中,匆匆叫醒熟睡中的女儿,便拖上行李来到医院,见了一面刚刚出生的孩子,并为姐弟二人留下了人生中第一张合影,在百感交集中坐上赶赴机场的巴士,乘上了飞往三千公里之外海拔四千米雪域高原的飞机,开启了三年青海果洛援建之路。

  “儿子的出生时间相比预产期提前了2周,他也想看着爸爸出征吧。”于是,朱毅杰为儿子取名朱臻青,寄意“为人清正、情系青海”。“作为父亲,3年来,我没能好好陪伴和照顾家人,或许是不称职的,也留下了无法弥补的遗憾,但是我坚信,我和孩子在共同的青海之路上,一定凝聚着无穷的希望和力量。”

  7月的青海对于从未上过高原的朱毅杰,是美丽的,是新奇的,更是神秘的。“我们那里海拔不足10米,果洛平均海拔4000米。所以我们先到的青海省会西宁,后坐大巴车摇摇晃晃一整天才到的果洛。”朱毅杰说,第一次上果洛,满眼的大草原、成群的牛羊、湛蓝又广阔的天空,让他一路上拍了上百张照片,完全没有预料中的高反和不适应。

  然而,该来的还是会来。当年8月,朱毅杰在西宁上完培训班再上果洛时,高原反应出现了。“感觉呼吸都很困难,宿舍在4楼,我是走一层歇好久啊,晚上睡觉,感觉有东西压在胸口,无法呼吸,整夜的失眠。可能是我在上海储存的氧气用完了。”朱毅杰开着玩笑。

  在果洛的援建干部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第一年靠身体,第二年靠毅力,第三年靠药片儿。”“但我们来就是援建的、吃苦的,不是来享福的。身体上的不适能克服,如何能快速融入当地工作,才是我们的重点任务。”

  正如朱毅杰所说,从上海到达日,从城市到牧区,从平原到高原,如何快速融入当地工作,是上海市奉贤区在达日县挂职干部要跨过的第一道难关。

  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朱毅杰办公地点的旁边就是一所幼儿园,虽无法陪伴自己的孩子,但是达日却有很多孩子需要他关心。“供水难,娃娃们洗澡难;没有换洗衣服,娃娃们洗衣服难,我们就给他们改造校舍,供暖、供水,协调社会组织捐赠衣服,解决他们的基本生活需求。”

  随后,经过大量的走访了解,针对达日县学前教育和职业培训缺失的短板,朱毅杰和另一位援友创新开展“双育”工程(指以提升学前教育质量为主要目的的“育苗”行动和与促进就业紧密结合的“育才”计划)。通过上海优质幼教资源的结对共建引入和与专业技术职校的合作,在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前道和后端,实现更广义的“既扶智又扶志”,“既输血又造血”,增强致富内生动力,培养和发扬达日县新一代自力更生精神。

  “我曾在达日县碰到过一位年轻的出租车司机,他普通话标准,思想开放,不同于长期生活在牧区的牧民,他告诉我,他曾走出去看见过繁华的世界,所以想回来带着家里人走出去看看,但是家人都不愿离开时代生活的草原。”朱毅杰告诉记者,想要让彻底的改变,就要从娃娃抓起,从新的一代抓起,带动更多的新生力量。

  因此,朱毅杰努力促成达日和奉贤两地青少年手拉手夏令营活动,成功打造“阳光行”工作品牌,通过主题鲜明的“阳光体育行”“阳光文艺行”和“阳光科技行”,寓教于乐,让达日县青少年们在大都市汲取更多的知识。“我想让我们的娃娃们能走出去看看,只有走出去才不会想着考不上高中就回家放羊。”

  聚焦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助力达日本土人才振兴,在达日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援青干部、奉贤各相关部门的横向协同和纵向配合下,近70名达日县青年劳动力前往奉贤务工。既为达日县当地务工人员实现就业增收提供了有力支撑,又缓解了奉贤部分企业用工紧张的局面,促进两地双赢。

  同时,建立了劳务输出工作数据库,把有意愿外出务工的达日青年根据学历、年龄、特长等纳入信息化平台管理,并与奉贤后方共享数据,实现劳务输出的动态可持续。“即使我们这一批援青的人走了,数据库依旧可以持续发挥作用,长期帮助这里的人。”朱毅杰说。

  今年7月底,朱毅杰即将结束援青征程,踏上回沪之路。“三年援青路,一个个呼吸困难又尝尽酸甜苦辣的日夜,我付出了青春和汗水,也收获了雪域高原老乡和娃娃们最美的笑容。‘沪果’两地同饮长江水,共话江河情,我很乐意当两地友谊的纽带,我将永远为这段弥足珍贵的历程自豪。”朱毅杰这样总结自己的“援青”时光。(完)

编辑:甘晓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