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分社正文
中国新闻网-青海新闻
搜 索
新闻热线:0971-6263111 投稿信箱:cns0971@163.com
您所在的位置:主页 > 青海各地

医者张红智:在西部开启“造福计划”

2022年08月01日 15:37
来源:上海援青干部联络组

  优化急性脑卒中救治流程,开设睡眠专病门诊、帕金森专病门诊、眩晕专病门诊,举办东西部脑病学术论坛,成功申报脑病科为青海省中医重点建设专科——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的医者张红智,援青担任青海省中医院脑病科副主任,花一年半时间,在中国西部开启了一场“造福计划”。

  缘起:地理高地,又是精神高地

  对于生活在中国东部的张红智,提起西部的青海,立马想起蓝天碧水的高原蓝宝石青海湖。在上海读研究生时,青海玉树发生大地震,参加完抗震救灾的同学,讲了不少感人事例。

  这似乎在张红智心里,埋下了一颗种子。

  但果真抛家舍业,千里援青,家庭压力实在不小。好在岳母及妻子单薄的肩膀,成为他的后盾,“岳母那个年代的人,讲奉献;而妻子尽管怀里抱着10月龄的孩子,也支持。他们认为,援青对我而言,是件幸运事。”

  2020年2月28日,踏上青海这处地理高地,不管是玉树抗震救灾精神,还有彪炳史册的“两弹一星”精神、“两路”精神,“精神高地”的养分,也同样滋养着张红智。

  “这对我而言,是一种鼓舞。”张红智说,“年轻人平时工作都很忙,但现在有这么长一段时间,能静下心来服务这里,的确是一件幸运的事情。”

  “青海属于西部,印象中经济条件、医疗条件肯定不如上海。”张红智斩钉截铁,成功的人生和不成功的人生都是相似的,吃苦是它们的分水岭,“要把先进技术和理念,带到青海,对当地病患和医院有所贡献。”

  就这样,张红智以青海为故乡,把青海人民当亲人,把自己的真心真情奉献给了青海和青海人民,是当之无愧的青海人民好儿女。

  行动:医教研造福一方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检验口碑的唯一标准。东西部之间,自然存在人文风情差异。张红智有点“小担心”,怕融入不了青海的工作环境中,但没想到热情、尊重“包裹”着张红智,有一种宾至如归的感觉。

  但同为三甲医院,服务的医院和上海的医院相比,存在硬件与软件差距,是不争的事实。

  之后不长一段时间,西宁一位八旬高龄的李姓老太太,突发言语含糊伴右侧肢体活动不利,跌倒在地后,被送到青海省中医院急诊。

  医院急诊完成头颅CT提示未见颅内出血病灶。之后,请脑病科会诊。张红智放下手头工作,奔赴急诊,详细询问病史后,经查体,结合影像学报告,初步考虑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又称急性脑梗死,“如果救治不及时,她的余生就可能躺在床上。”

  在张红智眼里,“黄金4.5小时内,静脉溶栓是急性脑梗死最有效的治疗方法。非常幸运的是尚在4.5小时内,可以采取静脉溶栓治疗。”

  张红智紧急指导护士采血送检,联系检验科绿色通道加快出化验报告,评估禁忌症,充分告知家属静脉溶栓的必要性及存在的风险。

  患者成功在4.5小时内使用静脉溶栓药物及时开通血流——患者言语功能恢复,右侧肢体肌力恢复如常,患者及家属深表感谢。

  “脑卒中是一种高致残率、高致死率、高复发率的疾病。我们一般认为,在黄金时间窗内及时有效开通血管,实现血流再通,是急性脑梗死目前最有效的方法。但通过这件事,我发现青海的同事对这一领域的相关知识和技术急需更新,救治流程也需完善。”张红智说。

  为此,张红智邀请医院医务处、门急诊办公室、急诊科、脑病科、放射科、检验科、护理部等相关部门,召开卒中救治协调会,进一步优化了卒中救治流程。

  为努力提高科室专业技术人员的专业素养,他在科室定期开展业务学习,加强专业技术培训,规范本科实习同学以及基地同学的管理、开展教学查房以及疑难病例讨论、指导医师撰写标书及科研论文、协助完成科室在研项目……在张红智的带领下,科室渐有起色。2022年初,在全科室成员的共同努力下,青海省中医院脑病科成功申报为青海省中医重点建设专科。

  “通过重点专科的建设,可以加速学科的发展,加快人才培养。只有把技术做精、品牌做响,才能把科室规模做大,更好地服务于广大患者。”张红智说。

  此外,张红智还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先后救治了众多疑难危重患者,例如痛性眼肌麻痹、多发性硬化、视神经脊髓炎、急性脑梗死、脑出血、病毒性脑炎等,受到一致好评。

  58岁的李某,既往有糖尿病病史,因“右侧眼睑下垂伴红肿胀痛、视物不清1周”由门诊收治住院。畏光流泪的他,自认为结膜炎,滴眼液抗炎治疗,病情持续加重。

  “我查房时,看见了他……一看吓一跳。”张红智回忆当时的情形,“他的眼球突出,视物不清,右侧眼睑不能抬举,伴有右侧偏头痛,恶心欲呕。”

  “他是一个急症,我想到他的情况这么严重,控制不好,就会失明。”张红智十分担忧,“我怀疑他为痛性眼肌麻痹,认识到此患者病情的复杂性和严重性,果断采取措施,开展积极救治,让他重获光明。”

  与此同时,张红智还向当地医师详细讲解该病的病理机制及严重危害,提高了当地医师临床业务水平。

  在张红智的带领下,科室渐有起色。目前已先后选送3名医师到上海进修学习新技术,成功立项青海省卫生健康委员会科研课题1项,发表学术论文数篇。

  圆梦:千里牵挂

  援青干部人才的心路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路在脚下,更在心中。2022年年中,张红智即将结束一年半的援青生涯。但此时,天南地北的牵挂,让这位青年医者有些“窝心”。

  在河北,老父亲因车祸,在ICU抢救十多天,无时无刻对父母的健康充满牵挂;在上海,妻儿及岳母正面临新冠肺炎疫情传播风险,无时无刻牵挂着祖孙三代的安全;在青海,牵挂自己的科室,是否遇到疑难杂症,牵挂需要自己出力的地方。

  用双脚丈量大地,用艰苦洗涤心灵,用敬业升华情怀——张红智收获了一生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但终究,张红智最不放心不下的还是自己的科室,“一年半时间的援青,时间有点短,带过来的观点、理念也比较少。我希望今后继续关注科室及其成员的发展。”

  “我给我们科室年轻成员做了规划,根据他们的学术水平、家庭情况等,如建议他们主攻脑血管病、神经退行性病变……”这是这位医者,对党和政府赋予他的援青使命,有着不尽的责任。

编辑:甘晓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