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分社正文
中国新闻网-青海新闻
搜 索
新闻热线:0971-6263111 投稿信箱:cns0971@163.com
您所在的位置:主页 > 青海各地

张沈彬:7.4级大地震中彰显援青初心

2022年08月01日 15:39
来源:上海援青干部联络组

  青海省果洛州玛多县总面积2.53万平方公里,相当于4个上海的面积;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是青海省海拔最高的县,有“天上玛多”美誉;年均气温-4℃,自然条件恶劣,全年无四季之分……

  一连串“极值”数字,张沈彬熟稔于心。这让没上过高原的张沈彬,一时难免望“高”兴叹。但他说,心理海拔高于高原海拔,那高原海拔就是援青干部的垫脚石。

  海拔高,高不过心理海拔

  作为上海市黄浦区城市运行管理中心副主任,张沈彬从第三批援青干部手中接过接力棒,成为玛多县委常委、副县长。

  “我听说玛多是六类地区,我问青海的同事,总共有几类,回答说总共六类。”张沈彬感慨,“即将服务的地区,可能是国内人类生存环境最恶劣的地区之一。‘眼睛上天堂、身体下地狱’——这话形容玛多非常贴切。”

  刚到玛多,张沈彬和很多援青干部一样,整夜都睡不着,头痛欲裂,只能借助吸氧、安眠药才能入睡,“很长一段时间后,情况好转,晚上基本才能睡四个半小时。”

  而张沈彬的血压,已完全不受控制,“原来在上海的血压是124/82,到玛多后上升到150/100。现在要服用两种降压药才能控制住。”

  当地干部戏称玛多有“三个不知道”:一是吃没吃饱不知道,二是睡没睡着不知道,三是感没感冒不知道

  但从另一方面,张沈彬也观察到玛多本地干部,同样与家人长期分居,双休日也都在县里默默奉献,双亲患病也无暇陪护。

  “对此,我深深为之动容。”张沈彬说,“我只奉献3年,我还有什么理由不为之努力拼搏!正所谓青春是用来奋斗的,不是用来挥霍的,奋斗的青春最美丽!”

  “我慢慢发现,你越是不在乎高原反应,高原反应反而越小。有的时候忙于工作,竟然忘记是在高原了。”张沈彬此时已完成蜕变,“如果高原海拔高于我们的心理海拔,那么高原海拔就是我们援青干部的拦路石。如果高原海拔低于我们的心理海拔,那么高原海拔就是我们援青干部的垫脚石。”

  “我们援青干部不能以高海拔为由,坐在‘温室大棚’里坐等施肥浇水,要自觉奔赴‘练兵场’,勇挑重担子、勇啃硬骨头、勇接烫山芋,在艰苦卓绝中练就真功夫。”他说。

  从大震中感悟初心

  2021年5月22日,玛多县发生7.4级地震。中国国家地震台网发布消息,玛多地震是汶川地震之后中国发生震级最高的一次地震。本次地震导致全县6200户14490人受灾、1665栋房屋受损。

  地震发生后,张沈彬和援青干部第一时间赶赴震中黄河乡,与乡镇府负责人、学校老师和学生们面对面沟通交流,并根据现场调研了解到的集中安置点情况,统计急需物资,并通过上海援青干部联络组争取上海资源,向灾区捐赠了帐篷、棉衣、棉被、折叠床等急需物资。

  在灾后重建阶段,张沈彬担任玛多县玛查理镇玛查理村集中安置点工作专班负责人,负责安置点“六保”(保暖、保水、保厕、保安全、保卫生、保供应)工作。张沈彬建立并带头落实夜间值班值守制度,引导安置点村民自下而上形成《玛查理村安置点村规民约》,创设“两委班子带头,村民有序参与”的安置点志愿者服务管理机制,探索建立起党建引领下群众有序自治的安置点治理模式,凝聚形成了“此处是我家,治理靠大家”的共同意识与精神家园。

  张沈彬说,援青工作实践是需要强大理论支撑的,“我们要把党的创新理论学深悟透,才能更好地指导工作实践,尤其是要坚持做到‘三个学出来’,即学出自信来、学出忠诚来、学出担当来。”

  面对生命危险开创援青事业

  援青十年是锻造忠诚干净担当干部人才的生动实践。但援青,哪有敲锣打鼓轻易完成的,更有甚者,是要面对生死瞬间。

  一次,从果洛州玛沁县到玛多县,路面积雪结冰、冰面又铺了一层积雪。张沈彬和搭档严磊乘坐的公务车,在路面打滑。幸亏司机经验丰富,否则车就将滑向深坑。而半路爆胎,又没有手机信号,也是家常便饭。

  援青三年,张沈彬全身心投入热爱玛多、建设玛多、奉献玛多的火热实践中。他带领玛多县高校毕业生赴上海对接就业岗位,举办就业人员岗前培训,开设《垃圾分类知识讲座》和《法制安全教育》专题辅导报告。而根据《玛多劳动力转移就业奖励办法(试行)》规定,对首批在沪就业满1年的7名玛多户籍农牧民子女兑现每人10000元的奖金。

  为何还会出台这样优厚的政策?

  “我们之所以制定奖励办法,是因为玛多的学生们就业观念滞后于新时代发展形势,”张沈彬解释说,“有的人片面地认为,就业就是考录机关事业单位,到企业求职的观念较为淡薄。有的宁愿在政府提供的公益性就业岗位就职,有些毕业生知识更新不及时,就业技能相对匮乏,对自身的职业规划没有清晰的认识,从而导致就业观念扭曲。”

  在张沈彬的努力下,当地成立了黄浦·玛多爱心教育基金。这是由上海市黄浦区一对离休党员夫妇将自己积蓄下的80万元捐赠给玛多教育事业,专门为鼓励和支持玛多县牧民子女的教育而成立的。

  而在基金发放现场,一位家长的发言让张沈彬深受感动。

  “今天凌晨5点我们就从村来出来了,要赶200公里的路才能到县城参加捐赠仪式。女儿对我说,‘爸爸,我们别去了吧,奖学金就让别人代领吧。’”这位父亲进一步讲述,“不行,我们一定要去,因为我们领的不仅仅是奖学金,还是上海的一份恩情。”

  由此,张沈彬感慨,“决定一个人教养的,不是家境,而是家风。”

  此外,张沈彬和其他上海援青干部还组织黄浦区卫生健康系统专家团每年都赴玛多县开展对口支援工作,为玛多医务工作者们开展医疗讲学、义诊和工作交流,并捐赠小型医疗急救包。

  “我到了玛多之后,一直思考怎么从生态畜牧业入手,为玛多的发展出一份力。”2019年,张沈彬机缘巧合接触到一家专门做农畜产品收购和销售的企业,“我积极引导企业在玛多落地,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2019年10月14日企业在玛多登记注册成功,注册资本1000万元。企业给出的收购条件相当优惠,他们以高于市场价5%的价格从玛多的牧民手中收购牛羊,并承诺从牧民手中收来的牛羊卖掉之后,到年底再返还利润的5%给牧民群众。”

  近年来,玛多县依托“玛多藏羊”资源优势,利用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的形式,按照“整合资源、集中发展、入股分红”的原则,把实实在在的利润让给牧民,激发牧民群众参与生态畜牧业发展的积极性,助力牧民群众增收致富,自身“造血”功能和综合实力不断提升。

  “我们援青工作的时间是短暂的,三年就会离开这个岗位,我们要通过努力的工作,让这里的人民实实在在增加获得感,提升幸福感,同时,也要把上海的温度和精神带到这里,永远留在这里。”张沈彬说,“我会倍加珍惜现在的工作,若干年后,我一定会为有过援青工作的经历而感到无比光荣。”

编辑:甘晓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