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湖变形记
银河系太阳系地球地理坐标东经93°23、北纬38°48”。假如有一日外星人来访地球,这个地理坐标也许是他们的首选。这个地方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的冷湖镇。冷湖是一个外表冷漠、内心狂热的希望之地,以大手笔、大动作、大成果独领风骚,成为柴达木盆地,乃至新中国的一个石破天惊、惊世骇俗的传奇。

冷湖地处柴达木盆地西北边缘,属于荒漠地带,历来荒无人烟,由阿尔金山融化的雪水汇聚而成的奎屯诺尔湖(异常冰冷的湖)得名,历史上并无行政建制。东临大柴旦行政区,西接花土沟镇,北连甘肃省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西北与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接壤,总面积17757.79平方千米。

假如没有新中国的召唤,冷湖也许会一直沉默寡言、酣然不醒。1949年 11月 15日,石油管理总局在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高规格举行石油工业展览开幕式。刚刚诞生的共和国百废待兴,石油资源极为稀缺。当时仅有1911年陆地发现并开采的第一油矿岩床,以及40年代发现的玉门油矿,年产仅 12万吨,石油职工仅11000 多人,其中技术干部仅700多人。毛主席在看完展览后不无忧虑地说:“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没有石油都不行呵!”
10多亿年前的地球古生物造就了冷湖与众不同的基因,小小的冷湖一直潜藏着大大的能量,这个天知地知冷湖知的旷古秘密被新中国揭开。新中国刚刚成立,毛主席、周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清醒地认识到,建设一个新世界比推翻一个旧世界更困难。1952年,毛主席亲自签署命令,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 57师改编为石油工程师,紧接着成立北京石油学院。中央政府政务院财经委主任的陈云、副主任李富春致函中央西北局第一书记习仲勋,强调要花大力气开发西北地区石油,要将石油工业建设放在重要地位。新中国建设的强劲脉动从首都北京向神州大地发出,沉寂的冷湖第一时间接收到了“我为祖国献石油”的电波。

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苏醒的冷湖跃跃欲试,深埋地下的石油开始暗流涌动。1954年,国家燃料工业部派遣解放军骑兵连和石油地质队伍翻越阿尔金山脉,到达柴达木盆地西部进行初探,在冷湖勘测发现巨大的石油资源,拉开了柴达木盆地西部油田建设大幕。越来越多的石油工人来到冷湖作业,自此这片沉寂亿万年的蛮荒之地,成为青海石油产业的处女地和举国瞩目的石油城。1957年设立了柴达木行委直辖冷湖办事处,这标志着冷湖正式行政建制,在共和国版图上有名有姓了。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石油产量的增减就像温度计,直接决定冷湖行政级别的升降。1958年9月,1219钻井队在冷湖地区钻探的五号一高点“地中四井”连续发生强烈的井喷,日喷原油800吨,欣喜若狂的石油工人筑堤储油,打造了叹为观止的人工油湖;1959年元月,青海石油勘探局搬至冷湖,改名为青海石油管理局。从1959年开始,冷湖年产原油30万吨,人口剧增至20000余人,最多时达10万余人,建有学校、医院、电影院、客栈等,被誉为西北小香港,成为当时中国四大油田之一;9月,经中央批准,正式设立冷湖市,成立中国共产党冷湖市工作委员会和冷湖市临时工作委员会。之后,随着国家石油发展战略东移、1962年12月,经中央批准,撤销冷湖市,改为冷湖镇;1988年,经青海省人民政府批准,将冷湖镇划归茫崖行政委员会;1992年5月,成立中共冷湖工作委员会、冷湖行政委员会,冷湖从此走向落寞。

冷湖最为精彩的情节是1958年9月13日地中四井横空出世,它强烈的井喷震动了中国石油界,并让冷湖这个默默无闻的地方名扬天下。石油诗人李季欣喜若狂,写下了脍炙人口的《一听说冷湖喷了油》:一听说冷湖喷了油/原油流满戈壁滩/戈壁变成大油海/油光闪闪波浪翻;一听说冷湖喷了油/人人争把喜讯传/盆地原是聚宝盆/柴达木是祖国的大油田……“
冷月无声照残垣,大漠有意写春秋。距镇区10多公里的石油基地遗址温度尚存,朴实无华地存档了冷湖的过往。规划有序的城镇、榜书墙壁的毛主席语录、整齐划一的住宅、随处可见的生活用品,无不诉说着冷湖的兴盛与败落。从“我为祖国献石油”的万人齐聚到穷途末路,冷湖留守在石油基地遗址的废墟之上,如何面朝瀚海,焕发生机?

全面深化改革是冷湖脱胎换骨的关键一招,也是冷湖脱颖而出的唯一出路。海西州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为青海“一优两高”量身定做的产业“四地”建设,出台一系列政策举措,全力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省上成立冷湖天文观测基地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州上成立海西州冷湖天文观测基地建设工作推进组,加强对冷湖天文观测基地建设的组织领导,科学谋划海西天文资源开发利用,统筹推进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冷湖奋楫者先,首当其冲成为最为耀眼的亮点,成功探索打造“冷湖模式”,成为海西州乃至青海省最为耀眼的明星。

根据国家“一带一路”倡议要求和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等,海西州启动冷湖和茫崖撤行委、合并建市工作。2015年11月,民政部在专题调研后,对这个行政区划改革方案予以肯定,并要求加快各项工作。2018年2月,海西州撤销茫崖行政委员会和冷湖行政委员会,合并设立县级茫崖市,其中冷湖镇辖1个社区和8个村级行政区。
石油产业带来的热潮逐渐褪去之后,冷湖依然显示出了曾经的冷漠,而近年来太阳系天文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冷湖地貌酷似火星。据资料显示,冷湖境内地形复杂,北高南低,形成山地、丘陵、戈壁沙漠、盐泽、湖泊兼有的特征,北有安南坝山、东有赛什腾山,冷湖境内湖泊众多,有苏干湖、奎屯诺尔湖、昆特依湖、牛郎织女湖、德宗马海湖。冷湖被业内一致称为“地球上最像火星的地方”。

冷湖是地球上最不像地球的地方,也是一个惯于打破常规创造奇迹的地方。别人不经意的一句话,却点醒了在新时代改革开放的十字路口彷徨的冷湖。与其守望着日渐式微的石油产业坐以待毙,不如另辟蹊径把目光投向更为浩瀚的宇宙,探索一次资源枯竭地区谋求新生的远航。

这次远航的领航员是田才让,他和铁人王进喜是老乡,祖籍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2015年从海西州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副局长调任冷湖行政委员会副主任。在没有了石油这个国家刚需的坚强后盾下,冷湖的新生完全靠自身动力。苦心人天不负,正当他为冷湖的发展焦头烂额之时,结识了北京行知探索文化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曲向东,两人一拍即合,决定在冷湖谋划一篇“火星”大文章。2017年8月,“冷湖火星小镇”计划启动,这是冷湖的绝地反击,也是冷湖的背水一战。
地上原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有了路。“火星一号”公路既是冷湖打造火星小镇的一条前无古人的道路,也是冷湖飞向浩渺宇宙的跑道。全国首个火星模拟基地——全封闭式“火星营地”的建成投运,将田才让的梦想推向现实。火星营地造型设计融合了火星元素,建有总部大楼、火星舱、睡眠舱仓、餐厅等。模拟未来人类移居火星后的生存环境,设置冷湖实验室,开设了火星着陆计划赛、模拟火星生存等活动,备受游客特别是青少年的喜爱,游客最多的一年达到10万人,参加科普教育的达到7800人。


冷湖还与中国探险协会合作,成立“商业航天员培训计划”的模拟培训基地,成为“2021年度中国最美星空目的地案例”、全国首个商业航天员模拟培训基地、2022年国家旅游科技示范园区,不仅为国内原创科幻创作者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创作平台,而且为科幻与文旅结合的产业化开辟了全新模式。

冷湖编制火星小镇建设规划,统筹推进中国创业精神博物馆、石油精神纪念馆、地质博物馆、火星研学旅行实践教育科研科普基地、天文学生实习基地、拍摄基地、影视创作基地、科幻文学创作基地等功能型交流平台建设,打造产城人文融合发展的现代化开放型特色小镇。目前,已建成冷湖俄博梁生态旅游区、冷湖火星营地、冷湖实验室等项目,深入推动沉浸式模拟登陆火星的探险体验。
星垂平野阔,从嫦娥奔月到宇宙飞船升天,人类一直没有停止对宇宙的探索。20世纪初起,为了给未来观测设备寻找高质量的天文观测台址,中国天文学家开始在青藏高原开展天文台选址工作。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邓李才到紫金山天文台青海观测站工作,主推国际光学望远镜项目“SONG计划”,想在青海为这个项目找个婆家,安装天文望远镜。同时,平均海拔约4000米的赛什腾山暗夜星空,启动了田才让内心深处一个更加疯狂的想法。他辗转联系到邓李才,带他到冷湖寻梦星空。星汉灿烂的银河,让他们激动不已。这片区域的优质晴夜时间占比达70%,每年可观测时间达300天,视宁度统计中值为0.75角秒。邓李才发现自己找对地方了:“冷湖所在的经度区域尚属世界大型光学望远镜的空白区,随着更多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进一步测试的开展,我相信冷湖将逐渐成为国际光学天文研究的重要基地,也成为人类探索宇宙奥秘、培育原创性科学成果的重要策源地。”

冷湖马力全开,紧锣密鼓编制天文观测基地总体发展规划,打造世界级天文观测基地,这是冷湖蜕变中探索到的一条康庄大道。由于光学天文观测条件可以与美国夏威夷莫纳克亚天文台、西班牙拉帕尔马岛天文台等世界一流台址相提并论,冷湖天文观测基地获批建设,这填补了世界东半球大型天文观测基地缺失的空白。青海省启动立法程序,通过法律来推动冷湖高质量发展,2023年1月1日颁布实施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冷湖天文观测环境保护条例,这是我国首部光学天文观测环境保护条例,全面为冷湖天文产业发展保驾护航。

如果说石油让冷湖登上了中国大舞台,那么天文让冷湖迈上了国际天文秀。冷湖编制天文科技产业基地发展规划,推动天文事业高质量发展。到2023年7月,冷湖相继引进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紫金山天文台、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等11家科研机构的12个项目43台天文望远镜,投资近27亿元,其中4台望远镜已建成,29台望远镜已完成观测塔楼建设和圆顶安装,10台望远镜正在研制当中。2023年4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支持的重大仪器专项(部委推荐)项目——世界首台“用于太阳磁场精确测量的中红外观测系统(简称AIMS)”望远镜的核心科学仪器—8至10微米红外终端成像系统进入调试阶段,即将启动试观测。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怀柔太阳观测基地总工程师王东光介绍,AIMS望远镜将填补国际上没有中红外波段太阳磁场望远镜的空白,揭开太阳在中红外波段的神秘面纱。2022年4月12日,国际小行星委员会正式将临时编号2015BL563的主带小行星以“冷湖”命名,标注了冷湖在世界天文学界的影响力。邓李才预测,未来还将有更多项目入驻冷湖天文观测基地,如果规划得当,冷湖将成为国际一流的天文观测基地。
“辽阔的戈壁望不到边,云彩里悬挂着昆仑山,镶着银边的尕斯湖啊,湖水中映着宝蓝的天。这样美妙的地方哪里有啊,我们的柴达木就像画一般”,这是著名诗人李季的《柴达木小唱》,开启了柴达木文学的先河。冷湖作为柴达木文学三驾马车之一的石油文学的基石,却没有广为流传的文学作品来传颂其丰功伟绩,这不能不说是冷湖莫大的遗憾。
冷湖,当为自己扬大名。2018年9月15日,启动冷湖科幻征文,随着征稿通知的发出,全中国乃至全球目光不约而同投向冷湖。目前,冷湖科幻征文已连续举办六届,累计收到超7000万字来稿,出版了《十二个冷湖》《冷湖II宿主》《冷湖III当星河如故》《冷湖IV赛什腾之眼》《冷湖 V不做梦的群星》5部获奖作品集,可谓稳扎稳打,一步一个脚印迈向成功之路。

2023年7月27日至28日,首届青海冷湖科幻文学影视高质量发展大会在海西召开。本次大会由中国作协社会联络部、中国作协科幻文学委员会、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中国电影家协会、中国电影制片人协会、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和青海省、海西州通力合办,高朋满座,大咖云集,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传承发展重要讲话精神指引下,为深入推动冷湖科幻文学影视高质量发展达成共识,助力冷湖科幻文学、影视、科研科普开展跨界交流、合作、融合,构建科幻文学影视发展新格局。

诚然,冷湖的新发展格局已经全面打开,它脚踏实地,仰望星空,阔步前进,已向世人发出响亮口号:冷湖不冷,未来已来……
撰稿| 雪夫(回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