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分社正文
中国新闻网-青海新闻
搜 索
新闻热线:0971-6263111 投稿信箱:cns0971@163.com
您所在的位置:主页 > 要闻

第五批国家级非遗项目保护单位公示 青海省15家单位入选

2021年08月24日 09:57
来源:西海都市报

  日前,文化和旅游部公示447家单位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我省果洛藏族自治州久治县文化馆、班玛县岭格尔唐卡手工艺制作厂、循化撒拉族自治县中藏医院等15家单位入选。

  据了解,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的非遗项目涉及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6大类。此外,天峻、尖扎、贵南、祁连等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入选,也丰富了我省国家级非遗项目名录体系。

  近年来,我省出台《青海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制定《青海省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青海省省级非遗工坊认定和管理办法》等,推动了非遗传承、保护和发展。同时,全省建立非遗项目四级项目名录体系和代表性传承人名录保护体系、新增的非遗工坊等,以产业融合发展推动非遗,助力青海非遗从高原走向大市场。

  在青海各地,手工技艺类非遗资源成为市场潜力巨大的特色产业。在西宁市湟中区海源民族工艺品加工厂,传承人和民间艺人打造的银碗、铜碗、手镯等手工艺品畅销国内外。一錾一刻间,匠人们不仅传承着传统手工艺,还通过网上销售平台,推动青海银铜器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当青海非遗从深闺走向大市场的同时,传统文化与当代生活相融合的创意,也让我省文化产业从业者“脑洞大开”。各地的青绣工坊、刺绣企业,通过各自的文化理念打造的青绣系列文创产品,培育了一批青海非遗商标、民族文化地理标志、民族文化区域品牌等。

  西宁各级非遗项目数量达490项

  8月23日,记者从西宁市文化旅游广播电视局了解到,目前,西宁市有国家级、省级等非遗项目数量达490项,从手工技艺类非遗到美食类非遗,西宁非遗项目的活态传承,让非遗更具活力。

  近年来,西宁市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总方针,制定各级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标准,建立和完善评估体系、制度及评审程序,从保护保存和传播传承两头发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目前,西宁市现有国家级项目13项、省级项目30项、市级项目41项、区县级项目406项。非遗项目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14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55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91人、区县级代表性传承人313人,覆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10个门类。

  西宁刺绣、湟中农民画、湟源皮绣、丝毛挂毯、玻璃画……展示了各地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和保护成果及地域文化的独特性。为保护和传承非遗,西宁市将从非遗项目的挖掘整理、提升传承人传续能力、制定出台非遗项目传承保护发展相关政策等措施,提高非遗传承保护工作力度。

  此外,西宁市将非遗保护传承与发展现代服务业、乡村文化振兴相结合,挖掘文化内涵,保护和利用非遗资源发展文化旅游业。部分景区还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表演和销售。非遗进景区,既丰富了景区的服务内容,让广大游客近距离领略当地的民俗风情,也为民间艺人和传承人提供了家门口就业的平台,带来经济收入。( 作者:吴梦婷)

编辑:甘晓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