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通水利这十年:盛世兴水,润泽百姓
中新网青海新闻10月10日电(通宣 张添福)党的十八大以来,大通县水利部门以全面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为主线,完善水利基础设施,严格水资源刚性约束,修复河湖生态环境,深化水利改革创新,水利事业实现高质量发展,为加快建设经济强县、美丽大通提供了有力支撑。

盛世兴水,润泽百姓。十年来,大通县水利部门牢记“兴水惠民”使命任务,大力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全覆盖和巩固提升工程,全面完善水利设施,为全县人民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水土保持——十年来,大通县牢牢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抢抓机遇,持续加大水利投入,工程建设全面提速,水生态治理成果丰硕。在小流域治理方面,大通县水利局贯彻预防为主、全面规划、综合防治、因地制宜、加强管理、注意效益的方针,小流域形成梯田、林带、谷坊层层设防、节节拦蓄的多层次水土流失防治体系,建立起结构合理、功能稳定、效益显著的立体型水土保持综合防治体系,实施完成县城周边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全国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青海省大通县多林一条沟项目、青海祁连山生态保持与建设综合治理工程2020年大通县水土保持项目、胡基沟中型淤地坝等。
大通县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 682.18平方公里,治理小流域 31 条,实施坡耕地综合治理工程9项,累计完成投资4.29亿元。在近10年期间,大通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达355.4平方公里,完成投资 2.32 亿元。经过长期治理,县域内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水土流失面积减少了1086.29平方公里。
人饮工程——大通县共建成120项集中式饮水安全工程,担负20个乡镇286个行政村37.94万人农村供水任务。截至目前,已全部解决了全县农村安全饮水问题,自来水普及率,水质达标率,集中供水率均达到100%,供水保障率98%。脱贫攻坚期间,通过实施农村饮水巩固提升、贫困村补短板项目的实施,巩固提升了116个贫困村和173个非贫困村贫困人口的饮水安全,实现了我县饮水安全的绝对清零任务,胜利打赢了脱贫攻坚战。通过这些项目的实施,有效提升了农村饮水条件,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河湖长制——自2016年3月启动河长制湖长制管理工作以来,全面落实中央及省、市河湖长制管理的目标任务,层层分解、狠抓落实,采取多种措施,出境断面水质由河湖长制工作开展前的四类水质保持在现在的三类,出境断面水质达标率100%,呈现出了“水清、河畅、岸绿、景美”的河道水生态环境。
此外,大通县创建深化小型水库管理体制改革样板县,积极探索开展深化小型水库管理体制改革样板县创建工作,形成工程产权明晰、责任明确,管护经费稳定可靠、使用高效、运行管理制度健全、管护规范、监督机制奖惩分明、科学考核的工程运行管理体制机制。
同时,大通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大通县水资源丰富,县内塔尔、石家庄和黑泉水库是全国重要饮用水水源地,为西宁市提供80%的生活用水,是省会西宁的“水塔”。2019年被水利部认定为全国第二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以来, 大通县认真贯彻落实“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新时代治水方针和“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水利改革发展总基调,加快推进从供水管理向需水管理转变,从粗放用水方式向高效用水方式转变,从过度开发水资源向主动节约保护水资源转变,持续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着力探索精细化节水道路。
大通县水利部门负责人表示,回眸过去的十年,大通县水利工作以实际行动向全县人民递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始终不忘满足全县群众对优质水资源、健康水生态、宜居水环境需要的初心,始终为“一城山水 大境通达”的奋斗目标提供坚实水利保障,一任接着一任干,一锤接着一锤敲,一张蓝图绘到底,让全县水利工作呈现出持续向好的发展趋势。(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