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共情”双管齐下 海东民和机动车不礼让行为下降66%
中新网青海新闻9月28日电(李隽)2025年上半年,海东市民和县机动车不礼让行人行为同比下降66%,这一数据背后,是科技赋能与人文治理深度融合的“民和实践”。
当“礼让斑马线”在全国成为标配,地处青海省东部的海东市民和县并未止步于“有没有”,而是把发力点放在“如何让文明更落地、更入心”上。
作为兰西经济区的重要节点城市,民和县近年来持续推进交通文明建设。面对行人闯红灯、车辆抢行斑马线等“老大难”问题,当地摒弃“一罚了之”的简单模式,探索出一条“精准执法+体验引导”的新路径。
在城区30组智能监控系统中,今年新增的10组高空抓拍设备尤为亮眼。这些搭载AI识别算法的“空中哨兵”,可对斑马线区域实现全天候监管。系统能自动识别车辆是否在行人通行时停车让行,并通过多帧连续抓拍,完整记录“临近减速—停车—通过”全过程,确保取证客观、规范。
即便在清晨逆光或夜间低照度环境下,设备仍可通过智能补光和图像增强技术,清晰捕捉车牌与车辆动态。违法数据实时上传至交管平台,同步生成热力图,精准标记不礼让行为高发时段与路段,为警力投放提供科学依据。
“过去靠人盯,现在靠数据说话。”民和县公安局交警大队负责人介绍,依托系统分析,早7:30至8:10、晚5:40至6:20被锁定为重点时段,交警与劝导员随之动态增援,实现“哪里问题多,治理就到哪里”。
更引人关注的是民和县推出的“违法即参与”机制——对首次轻微违法的驾驶人,在依法处理基础上,可自愿参加30分钟文明劝导服务。这一举措,让交通治理不再是交警的“独角戏”,而是社区、单位、学校联动参与的志愿服务,劝导员从“穿制服的”扩展到“身边的你我他”。退休教师老张说:“站一次岗,才知道维护秩序有多不容易,也更愿意从自己做起。”
出租车司机马师傅曾因低头看导航未礼让行人被拍。处理时,他选择站岗。“站上路口才明白,老人过马路不是不想快,是真走不稳。”他说,“现在开车,见人影就准备踩刹车。”
这种“角色转换”带来的共情,正悄然重塑街头生态。部分社区将参与劝导纳入“文明家庭”评选加分项,学校也将家长守规情况反馈至“家校共育平台”,形成正向激励。
如今,斑马线前,车辆主动停车挥手已成风景;红灯亮起,行人自觉等候渐成习惯。一位带孙子上学的老人感慨:“以前过马路提着心,现在车会停下等你,人也更守规矩了。”(完)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99788000 举报邮箱:jubao@chinanews.com.cn 举报受理和处置管理办法 总机:86-10-878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