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城中:“主动之治”夯实派出所主防根基
中新网青海新闻9月26日电(赵太鑫)青海省西宁市公安局城中分局9月26日发布信息称,今年以来,该局深刻领悟新时代“枫桥经验”核心要义,按照上级公安机关部署要求,将推进以派出所工作为重点的公安基层基础工作作为平安建设的“压舱石”,以“主防”理念为引领,让平安成为西宁最温暖的底色。
锚定平安建设“方向标”
“破案速度太快了!我昨天反映有人在小区、沿街停放的车辆上张贴“小卡片”,今天就抓获了2名嫌疑人。”7月15日,北大街派出所民警接到群众反映后迅速行动,在综合指挥室的分析研判下快速锁定嫌疑人,并于7月16日19时许将2名违法行为人现场查获。
接处警更快速、精准,是城中公安“两队一室”警务机制改革带来的新变化,今年5月,北大街派出所接到一名男童走失警情,接到求助后,综合指挥室立即发挥“中枢大脑”职能,通过巡查视频监控对走失男童的轨迹进行分析研判,锁定男童大致活动区域后,指令街面巡逻组和社区警务队立即排查走访。最终,在“两队一室”警务机制的高速运转下,仅用时15分钟,便找到了走失男童。
城中分局北大街派出所全力打造扁平指挥、情指联动、合成作战的基层警务新格局,坚持“一室引领、两队协同”,规范警组设置,构建起了集“打击、防范、管理、服务”于一体的警务模式。据统计,今年上半年,辖区治安、刑事警情数同比分别下降37.5%、12.8%,破案率同比上升24%。
激活基层治理“动力源”
“老杨,你不在办公室上班,戴个“红袖标”在这转悠什么呢?”
“老科长,你孤陋寡闻了吧?我现在是‘城中义警’的一员,我的身份从之前服务小区业主转变为服务整个辖区了。”
这是西宁市城中区南川东路街道瑞华小区物业经理杨向阳和退休老党员祁海的对话。
2023年初,城中分局对南川片区实行“两队一室”警务机制改革,随着工作的不断推进,民警发现南川片区地域广、人口基数大、情况掌握难,尤其面对现如今高频次的巡逻防控任务时,仅仅依靠社区民警+辅警+村警对29.8平方公里的11.1万群众做到底数清、情况明仍有难度。为积极构筑基层治安防控工作新坐标,2024年年底,社区民警广泛发动社会力量,让辖区物业、保安、社区工作人员、志愿者戴上“红袖标”、穿上“蓝马甲”,成立了“城中义警”,这是继“枫桥派出所”三级矛盾调解机制后的又一主防新举措。
谈到“义警”队伍,瑞华小区物业杨经理颇有感触:“我居住的南川东路辖区属城乡接合部,我认为仅靠派出所警官很难做到事事兼顾,因此当谢警官跟我提及成立义警队这个事后,我毫不犹豫就答应了下来。将近一年时间,我参与巡逻防控将近100次,登记人口信息8500余人,参与调解矛盾纠纷60余件。”
成立“城中义警”的初衷就是整合社会力量,筑牢社会治安防控网络,让义警真正成为社情民意的情报员、矛盾纠纷的调解员,弥补警力不足问题。南川东路派出所所长王会峰这样介绍。
截至目前,城中分局义警数量已达到107人。
探索调解矛盾“新路径”
“顾警官,感谢您不仅化解了我们夫妻之间的隔阂,还向我们普及了法律常识和心理知识!”7月28日,莫家街居民强子夫妇紧握仓门街派出所社区民警顾江海的手再三感谢。据了解,二人因孩子学习问题产生感情纠纷,互相指责。
2024年以来,仓门街派出所民警顾江海联合城中区司法局“一站式”矛调中心工作人员,先后多次走访强子夫妇家庭,在反复沟通中探寻解决方案。经过大家一年多来的7次调解,夫妻俩解开心结,重归于好。
为不断探索矛盾纠纷化解新途径、新模式,做实、做专矛盾纠纷排查、化解,近年来,仓门街派出所推动西宁市城中区司法局“一站式”矛调中心入驻派出所,将“公调对接”延伸至社区警务室,在解决复杂矛盾时,有效盘活人民调解员、法律代表等力量,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真正把矛盾纠纷调解工作做到群众心坎里,实现社会治理从单纯部门监管向社会协同转变,有效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矛盾纠纷调解新格局。今年以来,仓门街派出所通过“公调对接”机制共化解矛盾纠纷42起,化解率达98.7%。
日常工作中我们联合政府职能部门,通过调解与普法的结合、说理与说服的结合、沟通与劝勉的结合,最大限度寻求双方意见的切入点和一致性,从而修复双方受破坏的社会关系。有些家庭纠纷、邻里纠纷,看似不复杂,但苗头性的问题不能及时解决,很容易引发治安问题,顾江海这样介绍。(完)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99788000 举报邮箱:jubao@chinanews.com.cn 举报受理和处置管理办法 总机:86-10-878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