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湟中:设施农业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中新网青海新闻10月11日电 题:西宁湟中:设施农业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作者 俞惠珍
深秋时节,西宁市湟中区鲁沙尔镇朱家庄村的红菜薹种植基地里,采摘工人们正在抢抓最后的农时进行采收。
“800亩红菜薹,靠水肥一体化技术亩产突破3000斤,每斤市场价4元多,每天要雇80人采收。”湟中龙财种养殖合作社负责人钟光言的话语里满是丰收的喜悦。得益于当地冷凉湿润气候,这里的红菜薹根粗叶肥、口感清甜,远销深圳、香港等地,成为湟中设施农业提质增效的生动缩影。
“‘十四五’以来,湟中区紧扣乡村振兴战略部署,以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为核心抓手,推动设施农业完成从‘规模扩张’到’质量效益’的深度转型。”湟中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马海燕表示。截至2024年底,全区设施蔬菜种植面积达2860公顷,较2020年增长近一倍;蔬菜产量突破30.36万吨,占全省近五分之一,培育认定市级农业科技园区38家,占全市农业科技园区比重达66%。
从“种得好”到“管得精”,智慧赋能成为湟中设施农业转型的关键支撑。
走进湟中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智慧农业综合管控平台的屏幕上,蔬菜产业动态、田间环境数据、作物长势及虫害监测信息实时滚动。
“平台接入全国农产品价格数据,既能指导农户精准管理,又能为种植销售决策提供依据。”北京农芯科技项目经理周长献介绍。
在拦隆口镇班仲营村无人化智慧农场,传感器24小时监测数据,不仅降低20%人工成本,还让收益提升30%;多巴镇玉拉村现代化大棚里,草莓脱毒育苗、水肥一体化技术广泛应用,每年600万株优质草莓苗远销全国12省区,目前,全区完成草莓种植1165亩,产量达到1786.47吨;露地蔬菜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4200亩,设施精细蔬菜领域水肥一体化技术覆盖率更是达到100%。
产业升级的最终落脚点,是让发展红利切实流向农户。湟中区通过“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培育530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构建“租金+薪金+股金”多元收益机制。
2025年,湟中推进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的步伐持续加快,设施农业的“科技含量”与“标准水平”再攀新高。卡约初禾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玻璃温室内,2000平方米潮汐式自动化育苗设备投用,2人操作每日可育苗20万株;新增的5栋高标准温室大棚依靠物联网监控环境,为冬季果蔬生产筑牢保障。
“十四五”期间,湟中区以打造“湟中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智慧农业建设”为核心,依托西宁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核心区、青藏高原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中心等平台,与青海省农科院等科研单位深度合作,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我们将紧扣‘农业科技赋能’‘特色产业升级’要求,以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为契机,聚焦现代设施农业和高原冷凉蔬菜,完善智慧农业平台功能,打造‘湟中冷凉蔬菜’区域公用品牌,让设施农业成为乡村振兴的‘硬核’力量。”马海燕说。(完)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99788000 举报邮箱:jubao@chinanews.com.cn 举报受理和处置管理办法 总机:86-10-878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