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海东:“十四五”逐梦沃野绘新景
中新网青海新闻11月12日电 题:青海海东:“十四五”逐梦沃野绘新景
作者 巴迎桂 李隽
“十四五”期间,海东市农业农村局以乡村振兴为总抓手,以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为总目标,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为宗旨,根据不同区位优势,发展特色产业,把绿色种养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起来,集中发展规模场区,连片发展规模种养户,以户带村,以点连线,以线连片,全力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助推全市乡村振兴。
从靠天吃饭的传统耕作到“向技要粮”的智慧农业,科技正成为海东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金钥匙”。
在海东市乐都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现代农业的科技感扑面而来:马铃薯脱毒苗组培室里,一排排置物架上整齐摆放着装满幼苗的玻璃瓶,农艺师们手持镊子,小心翼翼地进行瓶苗茎尖剥离脱毒操作;无菌接种室内,技术人员将脱毒马铃薯基础苗茎切断后,精准转接到培养基上,再送入培养室培育。农业科技的硬核实力,让古老的农耕文明焕发蓬勃新活力。
目前,海东市建成高标准农田13.47万公顷,配套高效节水灌溉5533.33公顷,项目区亩均增产15.6%、节水率达30%,“望天田”变身“高产田”。2024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12.96万公顷、产量63.77万吨,播种面积稳居全省首位,科技进一步筑牢粮食安全防线。
畜牧业方面,建成28个无疫小区,特色养殖形成立体产业格局,总产值突破20亿元,较“十三五”末增长超50%。依托“高原、绿色、富硒、有机”优势,构建三级产业带,特色产业产值达120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68%,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62.3%。
化肥、农药使用量分别减少28%、35%,秸秆和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大幅提升。品牌溢价率超30%,出口势头强劲,2025年1月至8月冷凉蔬菜出口占全省90%,马铃薯出口同比增长140%,科技兴农的力量渗透田间地头,助力乡村振兴提质增效。
“以前守着几亩薄田攒不下钱,现在跟着合作社干,收入翻了好几番!”这是海东农民增收致富的真实写照。“十四五”期间,海东市锚定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核心目标,通过产业赋能、电商助力等多元路径,让农民“钱袋子”越鼓越实,幸福感持续攀升。
数据见证变化: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20年1.24万元增至2024年1.71万元,生活品质得到显著提升。
产业帮扶是增收“主心骨”。海东市创新“公司+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模式,培育产业化联合体52个,较“十三五”末增长246%,规范家庭农场1850家。“保底分红+盈利分成”机制覆盖86个村,带动12.4万农户户均增收3200元,村集体经济收入增长18%。建成28个“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培育5个特色产业集群,化隆拉面、互助八眉猪等产业形成“一县一业”增收格局。
依托河湟文化等资源打造特色旅游带,循化撒拉族自治县“黄河彩篮”高原现代农业产业园、互助土族故土园等景区年接待游客560万人次,营收26.3亿元,带动5万余人就业,推动农户向“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转型。
通过深化东西部协作,推动10家企业产品进入江苏省无锡市,布局25家直营店;建成12个区域性冷链物流中心,果蔬牛羊肉冷链流通率达75%。
农产品电商交易额达18.7亿元(年均增长23%),网络零售额2.56亿元,村级电商覆盖率90%。培育214家农畜产品加工企业,形成三大产业集群,鲜薯年处理能力50万吨,线椒出口单价提升3倍。
国际市场也实现新突破。建成青海首个高原冷凉蔬菜出口海关服务站,推行“三优先”机制。2025年供港蔬菜1685吨,同比增长200%;近2年消费帮扶2.74亿元,推动农产品实现“种得好”到“卖得俏”的跨越。(完)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201号] [京ICP备2021034286号-7]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京(2022)0000118;京(2022)0000119]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99788000 举报邮箱:jubao@chinanews.com.cn 举报受理和处置管理办法 总机:86-10-8782668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