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行青海省分行:便捷与安全同行 让跨境金融服务更暖心
中新网青海新闻8月29日电 (王文博)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下,跨境支付已成为连接国内外民生、商贸、教育的重要纽带。如何让跨境资金流动既“跑得快”,又“走得稳”?中国银行青海省分行以“金融为民”为初心,围绕“跨境支付便捷行,金融安全记在心”主题,创新“服务优化+安全宣教”双轨模式,通过定制化、场景化、全覆盖的金融服务,将便捷红利送到群众身边,把安全防线筑在需求前沿,让跨境金融服务既有“速度”更有“温度”。
深耕特色地区:定制服务破解跨境金融壁垒
在青海省海东市,每年都会有阶段性的跨境金融服务需求。针对这一情况,中国银行城中支行组建专项服务专班,带着“双语服务”与“移动柜台”主动下沉一线,以“上门办、现场教”的暖心服务模式,把金融送到群众身边。
专班成员中,精通少数民族语言的宣传员是“沟通的桥梁”,双语操作指南和便携式智能终端是“服务的通道”。
在现场,工作人员不仅现场为群众办理外币兑换业务,更用“拉家常”的方式,拆解外汇使用规范、电信诈骗防范、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等专业知识。
“以前不懂怎么换外币,也怕碰到骗子,今天在家门口就能办业务,还学到了不烧东西,心里真踏实。”一位在现场办理业务的群众这样说。这场“定制化”的金融服务既解决了“办事难”的问题,也补上了“安全课”的短板,把跨境金融的服务桥梁,延伸到了“家门口”。
聚焦留学家庭:风险防控为“出国路”保驾护航
随着国际教育交流日益频繁,留学汇款成为许多家庭的“刚需”,但虚假中介、信息泄露等风险也随之而来。中国银行西宁市分行主动对接留学中介机构,把“风险课堂”搬到群众身边,为留学家庭送上“安全锦囊”。
活动中,工作人员以真实案例为切入点:“有家长因为轻信‘快速汇款通道’,被骗走数万元”“有学生因泄露银行卡信息,账户资金被境外盗刷”……一个个鲜活的案例,让在场的家长和学生直观感受到风险所在。
同时,工作人员还详细讲解跨境汇款的正规渠道、办理要点,以及如何识别虚假信息,并用“随手取”的宣传资料,让防范知识随时可查。
“以前只想着尽快把钱汇出去,没想到有这么多风险点,这次宣讲真是让我们学到了不少。”一位学生家长的话,道出了活动的价值——不仅传递了便利,更守护了家庭的“教育钱袋子”。
守好入境门户:机场“首站服务”擦亮青海金融名片
青海曹家堡机场是境外人士入境青海的“第一站”,也是展现青海金融服务水平的重要窗口。为让境外来华人士刚落地就能感受到金融服务的便捷,中国银行城东支行在这里设立支付服务咨询点,打造“首站贴心服务”。
咨询点选址在机场显著位置,由经验丰富的工作人员值守,提供“一对一”精准指导:从移动支付APP如何绑定境外银行卡,到现金兑换的注意事项,再到跨境支付的常见问题,工作人员都耐心解答。
同时,《外籍来华人士支付指南》《中国银行境外来宾支付服务手册》等资料,在咨询点、值机柜台、候机区域随处可见;机场电子显示屏滚动播放的支付便利化知识,更是让境外人士在等候间隙就能获取实用信息,让“首站服务”真正成为了中行跨境服务的“暖心名片”。
延伸服务场景:厅堂与电台织密跨境金融宣教网
在日常服务中,中国银行青海省分行还把“便捷与安全”的理念融入每一个场景。城东支行将服务厅堂变成“跨境金融小课堂”,员工化身“金融讲师”,根据客户需求精准讲解:对有跨境消费需求的客户,演示手机银行跨境支付操作;对有汇款需求的客户,提醒“陌生链接不点、可疑电话不信、异常要求不睬”的安全口诀。不少客户反馈,以前对跨境支付“一知半解”,现在不仅摸清了操作路径,还学会了给资金“上安全锁”。
为扩大宣传覆盖面,省分行还联合西宁广播电视台,在《一路畅通》栏目推出了专题电台直播,以“支付便利·谨防风险”“留学千万里·安全零距离”为主题,用身边案例解读跨境支付风险,解答留学规划、汇款要点等问题。电波里的“金融知识”,让开车途中、居家休闲的群众都能轻松学习,实现了“宣教无死角”。
从深入地区的“上门服务”,到留学家庭的“风险课堂”;从机场的“首站指引”,到厅堂、电台的“全方位宣教”,中国银行青海省分行的跨境金融服务,始终围绕“便捷”与“安全”两大核心,把群众需求放在首位。
未来,该行将继续深化服务和宣传有机融合的新模式,以更优质、更贴心的金融服务,为群众跨境生活保驾护航,让每一次跨境资金流动,都既有“说走就走”的便捷,更有“稳稳当当”的安心。(完)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99788000 举报邮箱:jubao@chinanews.com.cn 举报受理和处置管理办法 总机:86-10-878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