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里的“AI哨兵”,平安产险为农业生产筑起智慧防线
【推广】
今年8月,持续高温少雨天气对襄阳市77.4万亩主粮作物造成不同程度影响。平安产险联合平安科技自主研发的农灾大模型智能监测系统,提前捕捉风险信号,农保专家迅速向农户发布高温预警及抗旱指导。该系统不仅织起“科技防护网”,更串联起政府、企业和农户的协同响应。依托精准的“作战地图”,救援目标明确、物资调度高效,显著减轻农作物损失。
在此次防灾减灾行动中,模型实现灾前7至15天的精准预判,协助政府部门科学指导农户,累计减少经济损失2360余万元。截至2025年8月,全国累计推送灾害预警信息4827万余条,其中湖北精准推送630万条,覆盖农户94.4万户,有效构建科技赋能的农业风险防控体系。
降本减损促提质,田间地头交出科技答卷
在应对极端气候挑战的前沿阵地,平安农灾大模型正以智能预警系统的创新形态,为农业生产构建全天候风险防控体系。通过构建“灾前风险预警-灾中应急响应-灾后智能理赔”的全流程防灾减灾闭环,依托遥感监测、作物生长模拟等技术,将风险预警精准度提升至85%以上,理赔时效缩短20%,通过科技赋能实现农业生产全周期风险动态管理,显著增强了农业经营主体的巨灾应对能力与风险韧性。
深度赋能精细化管理,显著降低运营成本。在平安产险方面,AI定损引擎将单次灾害查勘成本从8,200元降至3,900元,降幅达52%,年节省运营支出2.3亿元,合规审计效率提升50%。对农业经营者而言,数字化转型同样带来显著效益。例如,广州番禺数智花卉基地通过精准预警与智能调控,实现损耗率降低1.1%,物化成本下降10%,人力成本减少约三分之二,创造经济效益超1000万元。
优化保险服务响应机制,缩短客户等待时间。农灾大模型通过技术创新重塑保险业务流程,形成敏捷高效、精准低耗的新型运营范式。以辽宁黑山玉米险为例,该模型将传统需数月的查勘流程压缩至20天内完成,赔付周期缩短至47天,整体作业效率提升74.3%,最终达成农户满意度100%、零群体投诉的行业标杆服务。
前瞻性防灾与精准化应对,有效减少灾害经济损失。在台风“杜苏芮”防御工作中,平安产险通过农灾大模型构建“三级动态响应体系”精准预警并锁定高风险区域,指导防灾措施,减少直接损失1400万元。
更宏观的科技赋能成果显著:近三年来,平安产险通过农灾大模型深度赋能农业保险风险管理体系,累计为农业生产提供超7400亿元风险保障,输出的4827万余条智能预警信息,开展的537场防灾减灾专项行动,直接降低农业经济损失达7.6亿元。
突破传统农险困局,“农灾大模型”重塑防灾智慧
传统灾害预警体系存在数据壁垒与模型精度不足,灾害仿真能力薄弱,作物精细化监测不足等痛点。叠加近年来极端灾害频发态势,农业生产的不确定性与保险行业的风控压力持续加剧。农灾大模型通过融合卫星遥感、气象与农情数据,结合AI与物理机理模型,构建“预测-仿真-监测-响应”全流程风险管理体系,实现从灾前预防到灾后快赔的全周期管控。
农灾大模型同时实现了农险从“灾后赔付”向“灾前预防”的转变,显著提升了农业灾害管理的精准性和时效率。目前,该技术方案已输出至越南、泰国等亚太地区,具有显著的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
深耕科技创新,助力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
农灾大模型的价值远不止于防灾减灾本身,更在于它为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提供了强大的科技支撑。该模型能够精准输出灾损热力图与评估报告,帮助保险公司主动、及时向政府部门传递关键灾情数据,使政府能够动态掌握全域损失分布,从而科学制定资源投放策略,实现精准研判与靶向救助。通过数据共享与协同响应,平安产险与平安科技携手地方政府构建了高效的区域应急联动机制,提升了整体灾害应对能力,为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筑牢“科技堤坝”。
近期,农灾大模型在国际权威调研机构IDC发布的2025年未来企业大奖中荣获“可持续发展领军者(ESG30)”称号,彰显了其作为保险行业首个可复制的数字化ESG气候物理风险管控与防灾减损标杆的实力,也体现了平安产险与平安科技积极响应集团可持续发展战略,通过科技与金融融合,提升综合服务韧性,践行“普惠金融”与可持续发展承诺。
作为中国平安科技创新的排头兵,平安产险与平安科技将坚守金融为民底色,持续深化科技创新,让金融更有温度,让发展更具韧性,在服务高质量发展和人民美好生活的道路上坚定前行。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99788000 举报邮箱:jubao@chinanews.com.cn 举报受理和处置管理办法 总机:86-10-878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