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北京|重庆|福建|甘肃|贵州|广东|广西|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黑龙江|江苏|江西|吉林|辽宁|内蒙古|宁夏|青海|山东|山西|陕西|上海|四川|新疆|兵团|云南|浙江
青海分社正文
新闻热线:0971-6263111 投稿信箱:cns0971@163.com
您所在的位置:主页 > 党建

西宁湟中:党建引领易地搬迁 群众“稳稳的幸福”落地生根

2025年10月31日 19:16
来源:中新网青海

  中新网青海新闻10月31日电 题:西宁湟中:党建引领易地搬迁 群众“稳稳的幸福”落地生根

  作者 俞惠珍

  深秋时节,走进西宁市湟中区土门关乡秋子沟村易地搬迁安置点,新村错落有致,村道整洁通畅,天然气直通家中,几位老人正在广场悠闲聊天。

  78岁的村民卢桂花刚结束村里的清扫工作,拿着积分卡走进“励志爱心超市”,兑换了洗洁精、拖鞋等日用品。“以前住山上,吃水靠挑、看病靠走,娃娃们上学更不方便,现在啥都方便了,打扫卫生还能积分,积分还能免费换日用品。”她笑着算起“幸福账”,言语里满是对新生活的满足。

  今年是秋子沟村搬迁的第8年,从土坯房到砖瓦房,从“出行难”到“路路通”,秋子沟村的变化,正是湟中区易地搬迁改善群众生活的生动缩影。

  “秋子沟村易地搬迁之前,村民的务工、就业、医疗条件特别困难,自2017年通过各方力量整体搬迁257户489人,搬迁后居住地比较集中,现在交通、医疗、上学都比较便利,人居环境得到整体改善。交通便利后务工人员增多,村民整体收入有了很大的提升。”湟中区土门关乡秋子沟村党支部书记祁正砚说。

  这样的蜕变,在湟中区多个易地搬迁新村同步上演。

  在上新庄镇水草沟村,村民们早已告别“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深山老院,住进了配套齐全的安置小区;而在多巴镇加拉山村,依托“党建+三乡工程”引进的服装加工厂里,缝纫机声此起彼伏,村民张明花正专注地缝制衣袖。

  “在家门口上班,每月能挣3500元,既能照顾老人孩子,又能补贴家用,比外出打工踏实多了。”如今,当地像张明花这样实现“家门口就业”的村民已有75人,工厂成了大家的“增收车间”。

  自易地搬迁工作启动以来,湟中区始终以党建为“红色引擎”,锚定“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统筹推进安置点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与后续产业发展。从选址规划到房屋建设,从水电管网铺设到学校、卫生院配套,党员干部全程靠前服务,解决群众搬迁中的“急难愁盼”。针对搬迁群众就业需求,通过引进企业、开发公益性岗位、开展技能培训等方式,拓宽增收渠道。

  截至目前,全区已完成8个乡镇24个村,714户2317名群众的搬迁安置,搬迁点全部实现“水、电、路、网、暖”全覆盖,并配套建设产业帮扶项目。(完)

编辑:甘晓玲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 1999-2023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