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东乐都:生态养殖路越走越宽阔
中新网青海新闻2月25日电(杨啟远 李隽)近年来,海东市乐都区紧紧围绕“生态优先、绿色转型、产业融合”的发展理念,全面推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战略,在科技创新、政策扶持、生态循环等方面持续发力,成功推动传统畜牧业向现代集约化转变,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动力,成为农牧民增收致富的关键支撑。
数据显示,至2024年底,乐都区畜禽存栏量达68.5万头(只、羽),出栏量50.4万头(只、羽),畜产品产量突破2.6万吨,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提升至33%,成为农业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在推动畜牧业绿色发展的过程中,乐都区始终坚持“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发展目标,构建了“种植—加工—养殖—粪污处理—还田”的全链条生态循环模式。目前,全区23家规模养殖场已100%完成粪污处理设施配套,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90%。与此同时,乐都区积极推动草原生态保护与畜牧业协同发展,饲草种植面积扩大至8.1万亩,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覆盖全区346个村,累计发放补助资金564.6万元,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科技创新是推动乐都区畜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驱动力。通过大力扶持合作社和家庭牧场,乐都区成功推动畜牧业经营模式向规模化、专业化转变。目前,全区共有112家养殖专业合作社和92家家庭牧场,以宝金、万红、振旺等为代表的养殖合作社,在绿壳蛋、藏系羊、藏香猪等特色养殖领域形成了显著的集群效应。此外,马厂乡肉牛养殖基地和下营乡生猪养殖产业园等重大项目的稳步推进,进一步夯实了乐都区畜牧业的产业基础。
政策支持与项目投入是乐都区畜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2024年,乐都区通过财政衔接资金和东西部协作等政策工具,累计投入1.9亿余元支持乡村振兴,其中畜牧业领域在奶业振兴、生猪产能调控、畜禽良种改良等方面获得了重点支持,有效提升了全区畜牧业的整体产值。
品牌化与市场化战略的实施,进一步拓宽了农牧民的增收渠道。通过“西繁东育”“自繁自育”“良种补贴”等项目,乐都区成功打造了“绿壳蛋”“藏香猪”“杜藏羊”等特色畜产品品牌,推动畜产品商品化率大幅提升。养殖户年人均可增收3500元左右,养殖产业已成为带动群众致富的重要引擎。(完)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99788000 举报邮箱:jubao@chinanews.com.cn 举报受理和处置管理办法 总机:86-10-878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