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东市乐都区:社区党支部迎来了农村党员新“亲戚”
中新网青海新闻4月24日电 题:海东市乐都区:社区党支部迎来了农村党员新“亲戚”
作者 李隽
近日,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七里店社区里,多了320名手拿“红本本”的农村党员“亲戚”,在社区集中学习的课堂里、志愿服务活动的现场,都能看到他们的身影。这是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创新开展“双联双管双报到”工作的一个基层剪影。
双联系,党员管理无盲区
“过去在村里参加组织生活,搬到城区后总怕‘掉队’。现在有了报到证,社区组织我们集中学习,还能帮邻居修水管、教用智能手机,这党员当得踏实!”63岁的整村搬迁党员童廷海指着报到证上的签字,笑容里透着自豪。
这是乐都区深化党员分类管理的生动缩影。针对农村党员进城务工、易地搬迁、避险搬迁后出现的“组织关系在村里、日常生活在城里、教育管理两头空”的难题,乐都区紧抓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这一契机,在不改变党员原有组织隶属关系的前提下,创新开展“双联双管双报到”工作,推动全区涉及15个乡镇119个村1677名整村搬迁党员、避险搬迁党员及长期在城区社区居住的农村党员全部纳入社区常态化教育管理,构建起“资源共享、学习共抓、活动共建、作用共促”的党员教育新格局,确保学习教育“不断档、不掉线”。
就近学,学习教育全覆盖
走进乐都区文化街社区的党员活动室,第四党小组正组织党员进行集中学习。党员们按照学习计划学习,党小组长又从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为大家讲授了一场专题党课。
“户籍地党组织每月推送学习清单,社区党支部组织集中学习和研讨交流,这种‘双课堂’模式让我们既不脱离‘娘家’,又能融入‘新家’。”李家乡尕泉湾村党员吴小香说。
“我们将报到的119名党员编入现有的4个党小组,每个党小组纳入报到党员30名左右,并为每个党小组选派一名结对帮联责任人。这样做一来有利于报到党员尽快融入,二来也方便了解报到党员的思想动态和工作生活动态,让我们可以更切实际地向党员所属村党组织反馈情况。”文化街社区的党建指导员强仲麟向记者介绍。
为推动工作更扎实有效开展,乐都区委组织部同步选派13名退出领导岗位的同志担任社区党建指导员,深入社区指导相关工作有序开展。同时,各社区通过开展一次“学深悟透强根基”集中学习活动、实施一次“党员身份亮化”阳光行动、举办一次“我为群众办实事”清风行动、组织一次“党建引领聚合力”固定党日“五个一”活动,推动学习教育与城市党建工作互促共融。
亮身份,先锋作用看得见
59岁的刘辉德是从乐都区马厂乡马厂村整村搬迁至七里店社区的一名党员。作为七里店社区“红色调解志愿服务队”的“骨干力量”,刘辉德负责七里店小区南区1-5号楼的矛盾调解工作。
“学习教育开展以来,我已经参与调解了15起矛盾纠纷。我们既是原村的党员,也是社区治理的新力量!”当问及“双联双管双报到”工作对他的好处时,刘辉德笑着说:“从山上搬下来没有地需要种了,我一直有种‘无所事事’的感觉。自从加入社区‘红色调解志愿服务队’以后,我好像有了‘工作’,每天和邻居们聊聊天,发现有矛盾就积极调解,感觉生活更有意义了。”
据了解,乐都区坚持将“双联双管双报到”工作与“为民办实事”相结合,与“党员作用发挥”相结合,梳理群众反映集中的物业纠纷、就业等难题,组织党员成立“红色调解队”“助学帮困小组”等,解决群众困难。党员带头参与环境整治,发挥先锋作用,推动移风易俗,坚持激活基层治理动能,打造党群连心工程。
在“双报到”工作推动下,全区组建起12支“村社党员联合服务队”,建立“群众点单、社区派单、党员接单”的闭环服务模式。七里店社区创新设立“乡情调解室”,由熟悉村规民约的搬迁党员化解邻里纠纷32起。
一本鲜红的党员报到证,将特殊的农村党员群体和社区党支部“大家庭”联系起来,让整村搬迁党员、避险搬迁党员、长期在城区居住的农村党员有了两个“家”。这是乐都区城市党建工作的创新实践,为推动学习教育全覆盖、全链条、全群体开展提供了有力抓手。(完)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99788000 举报邮箱:jubao@chinanews.com.cn 举报受理和处置管理办法 总机:86-10-878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