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北京|重庆|福建|甘肃|贵州|广东|广西|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黑龙江|江苏|江西|吉林|辽宁|内蒙古|宁夏|青海|山东|山西|陕西|上海|四川|新疆|兵团|云南|浙江
青海分社正文
新闻热线:0971-6263111 投稿信箱:cns0971@163.com
您所在的位置:主页

海东乐都“90后”匠人王杰:传承千年文脉 焕发指尖新生

2025年11月05日 09:34
来源:中新网青海

  中新网青海新闻11月4日电 题:海东乐都“90后”匠人王杰:传承千年文脉 焕发指尖新生

  作者 刘文静 李隽

  夜色渐深,海东市乐都区瞿昙镇新联村“瞿昙雕塑工艺厂”的工作室里,灯光依旧明亮。

  34岁的“90后”匠人王杰俯身于工作台前,目光紧锁那座未完成的象背云鼓泥塑作品。他手中的画笔似有灵性,在湿润的泥土上游走,一笔一画细腻勾勒着繁复纹路,每一次落笔都精准而专注。灯光映在他紧绷的眉梢与专注的眼眸上,这样与泥土为伴的深夜,于他而言,已是十年如一日的常态。

  王杰的艺术天赋,早在学生时代便已显露锋芒。上学时,他的美术作品总能在众多同学中脱颖而出,独特的审美与细腻的笔触,让老师与同学都对他赞不绝口。初中毕业,怀揣着对雕塑艺术的满腔热爱,他毅然踏上求学之路,远赴黄南州热贡艺术中心等地,开启了长达8年的系统学习生涯。

  在那段时光里,他从最基础的揉泥、塑形学起,指尖反复揉捏着冰冷的泥土,掌心的温度一点点赋予其韧性;他潜心钻研构图的精妙、上色的层次感、烧制的火候把控,每一道工序都反复打磨,将对艺术的赤诚与执着,融入每一次指尖的触碰、每一次工具的起落。

  2013年,在外学有所成的王杰,怀揣着让传统雕塑工艺在家乡落地生根的初心,回到了魂牵梦绕的瞿昙镇新联村。在驻村工作队的启发与鼓励下,他决心将所学付诸实践,整合当地贫困户到户产业资金40余万元,又倾其所有,拿出家中积蓄300余万元,创办了瞿昙雕塑工艺厂。

  创业之路从无坦途,初期资金短缺、技术瓶颈、市场开拓难题接踵而至,但王杰从未动摇。他坚持每天钻研泥雕技艺至深夜,昏暗的灯光下,泥刀与泥土碰撞的声响,成了最动听的陪伴。

  日复一日的打磨,让他的手艺愈发精湛,从最初的生涩到后来的娴熟,从简单的造型到复杂的纹饰,他用坚持书写着“匠心”二字。截至目前,他已创作各类雕塑作品200余件,历史人物栩栩如生、民俗风情鲜活灵动,每一件作品都凝聚着他的心血与巧思,承载着河湟地区深厚的地域文化内涵。

  王杰的艺术之路,始终浸润着家庭的温暖与艺术的熏陶。他的家族世代以银匠手艺闻名,银器锻造的叮当声,是他童年最深刻的记忆。为了让王杰能心无旁骛地钻研雕塑艺术,父亲毅然打破“技艺传家”的传统,没有将家族银匠技艺传授于他,而是全力支持他追寻自己的艺术梦想。这份无条件的信任与支持,成了王杰前行路上最坚实的后盾。现在,他的妹妹与妹夫也被这份对传统工艺的热爱感染,主动加入工艺厂,一同探索树脂、仿石等新材料在雕塑中的应用,不断为家族艺术事业拓宽边界。更令人心生暖意的是,王杰2岁的外甥女,在工作室的耳濡目染中,也对艺术产生了懵懂的兴趣,时常拿起小画笔,在纸上模仿着舅舅的作品涂涂画画,那稚嫩的笔触里,悄然埋下了文化传承的种子。

  随着互联网浪潮的席卷,王杰敏锐地嗅到了传统工艺传播与发展的新机遇。他不再局限于“守着工作室等客户”的传统模式,而是主动拥抱新时代,开通抖音、快手等短视频账号“瞿昙工艺厂”。

  镜头前,他将自己的创作过程一一记录:一块块平凡无奇的泥巴,在他手中历经揉捏、塑形、雕刻、上色,逐渐褪去粗糙的外衣,化作形态各异的艺术品;一块块沉默无言的木头,经他精心雕琢,成为承载文化记忆的佳作。这些充满“魔力”的创作短视频,迅速吸引了全网网友的关注,累计收获数百万播放量,让远在天南海北的观众,得以透过屏幕领略瞿昙泥雕的独特魅力。(完)

编辑:张海雯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 1999-2023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