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乌兰县积极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发展之路
中新网青海新闻4月16日电 (白文秀)时代之响,莫过于人间生活,莫过于岁月长河中恒久闪耀的优秀传统文化。古老质朴的传统娱乐,风格独特的民族歌谣,独特精湛的手工技艺,令人垂涎的特色美食……
丰富的自然遗产、深厚的历史文化和多彩的民族文化在乌兰大地交织,孕育出璀璨夺目的非遗之“花”,这些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蕴藏着传统文化最深的根源,是历久弥新的文化印记,更是乌兰儿女世代传承的精神家园。
近年来,乌兰县积极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发展之路,在保护中合理利用,在传承中积极创新,非遗保护机制日益完善,非遗名录体系不断健全,非遗焕发新活力、展现新魅力。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文化发展源于群众智慧
“青绣”一针一线穿梭万年光景,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绣品蕴含着人民“愿山河无恙,祖国繁荣昌盛”的美好期许。
目前,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76项。其中,茶卡盐湖祭湖仪式、金桩子游戏、托德制作技艺、须弥尔制作技艺4项列入省级非遗名录,海西蒙古族祝词、乌兰蒙古族灌羊肠习俗、蒙医正骨疗法、马奶酒制作技艺等13项列入州级非遗名录。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185人,其中,省级4人,州级55人,县级126人。非遗传承基地7处,非遗刺绣工坊1个,省级培育企业2个。
千里寻故地,旧貌变新颜,非遗保护推陈出新
乌兰县紧扣文化赋新与时代脉搏“同频共振”这一主线,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统筹加强公共文化设施软硬件建设,打牢政府、市场、社会共同参与的文化发展底层建筑,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方面精准发力。
普查非遗传承人基本信息,详细了解传承谱系,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真实、系统、全面的记录,对传承人和项目进行分类建档。
不断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建立急需保护项目名单,加强抢救记录、鼓励传承实践、实施动态跟踪,推动传统工艺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实施乌兰县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展示基地改造和非遗展示馆改造项目,为非遗传承人搭建集展示、交流、传承于一体的广阔平台。
除此之外,还积极组织乌兰县非遗传承人参加海西州国家级非遗项目中医诊疗法(海西民间青盐药用技艺)培训班、“青绣”非遗培训班、国家级非遗项目蒙古族服饰制作技艺培训班等各类非遗培训班。大力培育中小非遗文化企业,成立乌兰县甘子格商贸有限公司、乌兰刺绣工作室、呼尔登手工马具等非遗企业公司、个人工作室,实现非遗传承保护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
文旅相融合,内外兼修葺,非遗传承通衢广陌
近年来,乌兰县以全域旅游为纽带,全面加强文旅融合发展,全力推进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融合发展,利用旅游市场来发掘、重塑、提升文化资源,打造文化底蕴浓厚的品牌景区,构建内外联动的旅游轴线。并依托大流量新媒体平台,将独具乌兰特色的蒙古族“金桩子”游戏、德都蒙古剪胎发礼等民俗文化呈现在大众面前,立体展示乌兰的地域特色、历史文化和民族风情。
同时,乌兰县致力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鼓励支持非遗工坊不断加工和研发民族用品,在非遗产品中创新融合新型元素,让文旅融合文创产品既渗透到手提袋、书签、钢笔等微小的“蚂蚁雄兵”队伍,又延伸到工艺品、建筑等大件制作行列。并在电商平台开辟非遗专区,抢占文旅宣介流量高地,持续拓展销售渠道,让传统文化通过文创产品释放新活力,着力实现“历史味”的“潮流范”。(完)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99788000 举报邮箱:jubao@chinanews.com.cn 举报受理和处置管理办法 总机:86-10-878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