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北门源保护传承非遗成效明显
中新网青海新闻3月8日电(马洪龙 李隽)近年来,海北门源县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方针,不断加强非遗挖掘研究、保护传承、转化利用、宣传推广等工作,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门源县把建设非遗保护名录体系作为非遗传承的重要环节,调查整理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技艺、传统医药等十大类非遗资源近60项,录制音像资料200余个,建立了比较完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档案。2006年以来,陆续公布了4批县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完善了非遗四级名录体系建设,建立了回族宴席曲、青海华热藏族服饰等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29项。
目前,该县有非遗国家级代表性项目2项,省级代表性项目16项,州级、县级代表性项目11项。有各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39名。有省级非遗传承基地2个,省级非遗工坊1个,省级“青绣”培育企业2家,各级各类传习所26个。
该县围绕非遗保护工作,依托开展西北五省区花儿演唱会、“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两节”文化活动、油菜花文化旅游活动、自治县成立70周年庆祝活动,以及文艺宣传轻骑兵宣讲、戏曲进乡村活动等,组织回族宴席曲、门源花儿、边麻掌眉户戏、门源皮影戏传承人参加春晚展演、元宵节展演、“送戏下乡”等丰富多样的非遗展示展演、宣传、传承活动,推动非遗进校园、进景区、进社区、进乡村。
近三年来,组织开展非遗进校园、进景区等各类展演展示活动300余场次。整理了门源皮影戏剧本《桑林镇》,拍摄制作回族宴席曲、门源花儿、弦索民乐、回族婚俗、回族刺绣、汉族刺绣、华热藏族服饰、青稞秸秆画、蜂蜜加工技艺、门源宋家老醋、门源奶皮、措龙滩腰刀等12项非遗产品相关视频,并在“金门源”微信公众号、“门源县文化图书馆”微信公众号发布。
门源县探索“非遗+文创”产业发展模式,组织、动员华热藏族服饰、华热藏族刺绣、门源汉族刺绣、窝窝药枕、青稞秸秆画、门源回族刺绣、华热手工藏毯编织技艺和门源花儿等4家相关非遗企业和传承人进驻门源“梦想小镇”特色商业街区,建立了非遗传习体验中心,达到活态传承的效果。
同时举办门源“梦想小镇”开街仪式暨特色农畜产品和非遗文创市集,鼓励传承人开发涵纳文化遗产元素的文创产品,展示门源特色民族文化和民俗风情,使非遗融入到日常生活消费和休闲体验中,让非遗“活”起来。推动“非遗+乡村振兴”模式,加大对门源福鑫原生态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华瑞藏毯有限公司、门源金路眉户戏有限公司等企业的扶持力度,将传统传习所培训授徒转化为非遗产业工坊,增加传统手艺人就业渠道,不断促进产业升级、产品增效、农牧民增收,以推动非遗产业化赋能乡村振兴。(完)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99788000 举报邮箱:jubao@chinanews.com.cn 举报受理和处置管理办法 总机:86-10-878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