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令哈市一季度经济运行实现“开门红”主要指标增速亮眼
中新网青海新闻4月30日电 (王格尔)德令哈市统计局日前统计,德令哈市以因地制宜发展县域经济、特色产业为战略牵引,着力抓招商、拼经济、促发展,今年一季度,经济运行呈现稳中向好、量质齐升的良好态势,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好于预期,实现首季“开门红”,交出高质量发展“首季答卷”,为全年度开好局、“十四五”收好官打下坚实基础。
根据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一季度,全市完成生产总值47.18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同期增长13.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0.26亿元,增长9.2%;第二产业增加值16.39亿元,增长25.4%;第三产业增加值30.53亿元,增长7.3%。
统计显示,农业生产稳中有升,畜牧业生产形势向好。一季度,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0.4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8.6%,比上年同期加快2.7个百分点。一季度,全市牛、羊、猪、家禽分别出栏0.27万头、增长35.7%;2.17万只,增长35.8%;出栏0.34万头,增长30.5%;出栏1.22万只,下降57.9%。全市主要牲畜肉产量1075吨,增长32.6%,其中:牛肉产量345吨,增长35.3%;羊肉产量406吨,增长33.1%;猪肉产量297吨,增长52.1%;禽肉产量26.4吨,下降52.5%。禽蛋产量212吨,下降22.8%;生牛奶产量达20.6吨,增长13.1%。
工业生产增长加快,化学制造业支持有力。一季度,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5.1%,比上年同期提高95.1个百分点。分三大门类看,采矿业增加值增长1.9倍,制造业增加值增长91.1%,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加值下降2.1%。分行业看,列统的10个行业大类中,有5个行业增加值实现增长,行业增长面50%。一季度,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增加值增长91.2%,比上年同期提高149.9个百分点,对全部规上工业增加值的贡献率高达64%;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加值增长2.9倍,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5倍,非金属矿采选业增加值增长1.9倍,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加值增长8.5%。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增长10.5%。
消费品市场增速回升,大宗商品消费拉动明显。一季度,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73亿元,同比增长5.4%,比上年同期提高11.6个百分点。从消费行业看,批发业实现销售额11.28亿元,增长0.4%;零售业实现销售额3.36亿元,增长20.9%;住宿业实现营业额0.55亿元,下降0.1%;餐饮业实现营业额0.18亿元,下降11%。从限额以上单位商品类别看,全市石油及制品类零售额增长17.6%,拉动限额以上法人商品零售额增长14.5个百分点;其他类商品(含LNG)零售额增长9.4倍,拉动限额以上法人商品零售额增长14.5个百分点。粮油食品类、烟酒类、日用品类、五金电料类等零售额分别增长12.3%、11.7%、8%、3.5%。
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增长,二产投资支撑明显。一季度,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7.3%。分产业看,二产投资增长15.9%,拉动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增长15.7个百分点;三产投资增长1.2倍,拉动全市投资增速增长1.6个百分点。分构成看,建筑安装工程投资增长0.8%,设备工具器具购置投资增长21.8%,其他费用投资增长79.9%。
居民消费价格温和上涨,工业生产者价格降幅收窄。一季度,全市居民消费价格同比增长0.2%。分类别看,其他用品和服务类、教育文化和娱乐类、衣着类、居住类、医疗保健类分别上涨7.2%、3.6%、0.7%、0.7%和0.5%;生活用品及服务类较同期持平;食品烟酒类、交通和通信类分别下降1%、2.1%。一季度,全市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下降2.4%。
居民收支平稳增长,就业市场总体稳定。一季度,全市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753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8%。分城乡看,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359元,增长5.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535元,增长6.7%。一季度,全市全体居民人均消费支出6606元,增长4.1%。其中,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7303元,增长4.1%;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5210元,增长3.4%。全市在册市场主体共9920户,同比增长4.4%;其中,企业2770户、个体工商户6926户,农民专业合作社224户。城镇新增就业814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271人,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26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28%。
目前,全市上下正锚定目标,聚焦州委对德令哈提出的“走在前、作表率”要求,进一步扬优势、锻长板、补短板、优环境、强产业、增实力,努力将“开门红”变成“季度红”,把“首季旺”变成“全年旺”,为完成全年目标积势蓄能。(完)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99788000 举报邮箱:jubao@chinanews.com.cn 举报受理和处置管理办法 总机:86-10-878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