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北祁连:科技赋能畜牧业 生态产业双丰收
中新网青海新闻10月24日电(王振国 李隽)近年来,海北州祁连县锚定“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双目标,以青海祁连草原生态研究院、祁连县草原建设与管理博士工作站为核心载体,让科技深度融入草原保护与畜牧业发展的每一个环节,将科研力量深度转化为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的双重动力。
祁连县依托两大科研平台,将科研力量转化为草原保护的“硬支撑”、产业发展的“新动能”,通过科技手段破解草原修复难题、优化养殖全流程,不仅筑牢了有机养殖的“优质草场基底”,更提升了畜产品的“核心竞争”,实现了生态与产业的“双丰收”。
在生态修复方面,科研团队聚焦高寒草地退化痛点,依托克什扎草原生态研究试验示范基地、祁连山高寒草地生态试验站,重点研发并推广“免耕补播+碳氮配施”“春季休牧+季节轮牧”等关键技术。近三年累计修复退化草地2000余亩,建成饲草料基地3000亩,春季休牧天然草地15000亩,草地植被覆盖度提升15%-20%,优质牧草比例提高至60%以上,从源头保障有机牲畜的“口粮安全”与“品质基础”。成功培育甘肃羊茅等本土优质草种,建立原种田30亩,打破对外来草种的依赖。同时,搭建放牧控制试验平台,配备固定野外气象监测站及植被、土壤分析仪器,实时追踪草地生产力、土壤肥力与气候变化动态,通过数据分析精准调控放牧强度,杜绝草场过度利用,让每一寸草原都能“休养生息”,为有机养殖守住不可逾越的“生态红线”。
产业发展领域,祁连县以科研创新推动养殖模式升级,让祁连有机畜产品的“生态属性”更鲜明、“市场底气”更充足。开展“春季休牧、夏季游牧、秋季轮牧、冬季自由放牧”新放牧制度研究,精准匹配不同季节草场承载力,使牲畜出栏周期缩短1-2个月,成活率提升至95%以上。通过“研究院+合作社+牧民”联动机制,联合合作社开展技术培训,累计培养懂科技、会养殖的乡土人才10余名,从牧草种植、加工到储藏利用,全程指导牧民遵循有机标准,为有机产业发展储备“本土技术队伍”。
同时,该县将免耕补播、天然草地打储草等技术直接交付牧民使用,让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草原牧场”,参与项目的牧民家庭,人均畜牧业收入年均增长8%-10%,真正让“科技红利”变成牧民手中的“实在收益”,也让有机养殖从“政策引导”转变为牧民的“主动选择”。(完)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201号] [京ICP备2021034286号-7]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京(2022)0000118;京(2022)0000119]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99788000 举报邮箱:jubao@chinanews.com.cn 举报受理和处置管理办法 总机:86-10-8782668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