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改革 西宁低碳基金公司深化提升有“妙招”
中新网青海新闻12月26日电(李隽)“通过一系列改革举措的落地落实,低碳基金公司营业收入、利润总额等经营指标逐年稳步提升,截至2023年底,实现利润总额5361.82万元,同比上浮73.5%,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109.77%。”近日,西宁国家低碳产业基金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董事长夏雪晶告诉记者。

据介绍,作为青海省属国有规模较大的私募股权投资平台,自2018年列为国有企业“双百行动”试点改革单位以来,该公司聚焦提升质量管理水平带动企业发展,对标头部市场机构积极探索改革新模式,连续三年获评国务院国资委“双百行动”优秀改革试点单位。
西宁国家低碳产业基金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低碳基金公司)成立于2010年10月25日,青海省国有资产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控股83.33%,西宁城市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持股16.67%。通过设立合伙企业以股权方式投资国内低碳科技产业,提供投资咨询服务,受托管理和经营股权资产,投资领域涉及盐湖产业、新能源、绿色算力等国家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

在国有企业改革中,该公司将党建入章程,梳理“三重一大”事项清单,制定党组织审议决策议事规则并列入公司章程,明确党组织前置审议的法定程序。将6大职权决策层级阶梯式授权放权,18类事项决策权逐级下移至董事会和经理层,发挥董事在企业治理中的核心作用,激活国有企业经理人创新创业的积极性。
同时该公司充分发挥董事会下设专业委员会职能职权。设立薪酬与绩效考核委员会,发挥专业委员会职能,以年度目标责任书为核心,实现业绩与收入联动,差异化薪酬分配原则。

“公司的治理机制变革,较改革前重大事项决策流程不清晰、责任划分不健全、党组织与经理层权责不明晰的问题得到解决。”低碳基金公司常务副总经理苗龙介绍,经考核,公司经理层收入差距倍数1.2倍,严格实行“双70”考核退出机制,以往经年度经理层人员未完成指标强制退出3人次,打破了改革前经理层“吃大锅饭”的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该公司在用人机制上的变革,形成国有企业多种用人管理模式。
“我们采用经理层实行职业经理人用人模式。以内外部招聘竞聘相结合的方式,打开人才选拔和晋升通道,打破改革前论资排辈、干部能力得不到有效发挥的问题,经过几年来的努力,在存量资产盘活、新增项目拓展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苗龙说,中层管理人员实现任期制契约化用人模式,全体实行竞聘再上岗,目前累计开展竞聘工作2次,上岗9人次,不胜任调岗2人次。
据介绍,该公司员工绩效考核与个人工作职责、部门考核相关联,未完成考核目标的员工根据考核办法扣发绩效,达到退出岗位的员工,退出岗位再培训上岗。通过一系列的用人机制改革,低碳基金公司“鲶鱼效应”逐渐显现。
根据低碳基金公司金融属性,为激活激发员工干事创业热情,该公司通过搭建短期、中期、长期以及专项激励约束机制,将业务拓展与激励机制,递延支付与约束机制有机结合,形成国有企业多层次激励结构。
通过各项管理机制的创新变革,低碳基金公司有效提高公司竞争力、创新力和影响力,连续三年获评国务院国资委“双百行动”优秀改革试点单位,以改革促发展的核心战略目标有效达成,改革先进事项荣获青海省劳动模范集体荣誉称号。(完)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99788000 举报邮箱:jubao@chinanews.com.cn 举报受理和处置管理办法 总机:86-10-878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