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东乐都:口袋公园缀“金”色 民生幸福节节高
中新网青海新闻10月23日电(王桂萍 李隽)近年来,海东市乐都区通过“大公园提质”与“口袋公园补缺”双轮驱动,相继建设的公园既为市民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好去处,也以生态建设提升着城市宜居度,让绿色发展的“金色成果”惠及民生。
“以前楼下只有光秃秃的空地,现在出门走两步就是铺满落叶的小公园,带娃、散步都暖和!”家住海东市乐都区碧水源小区的居民李阿姨,正带着孙子在朝阳山公园里踩着金黄的落叶玩耍,话语里满是欢喜。
在“大公园”建设中,已建成的三河湿地公园成为标杆——昔日荒芜滩变为如今“彩色生态带”,岸边的芦苇荡泛着苍黄,与远处的红柳、近处的秋菊构成层次分明的画卷,成为集生态防护与深秋健身于一体的城市核心“暖肺”。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为满足群众“出门入园”的迫切需求,乐都区以“见缝插绿、拆墙透绿、拆违建绿、规划增绿”的“四绿联动”策略,让“口袋公园”在闲置角落、裸露地块间悄然绽放。
彩陶公园、进喜公园里,老人们围坐在洒满阳光的长椅上晒暖聊天,孩童们追逐着飘落的枫叶嬉戏,暖融融的场景日日上演。南凉遗址公园、西沙沟湿地公园补种了耐寒的秋景植物,筑牢城市深秋生态基底,成为周边群众的“共享暖客厅”,这份“家门口的深秋惬意”让群众满意度持续攀升。
在乐都区众多大小公园中,污水处理厂“变身”的湿地公园尤其亮眼——深秋的湿地里,水草虽已泛黄却依旧丰茂,澄澈的尾水缓缓流淌,岸边的秋柳低垂,偶尔有鸟掠过水面,这份深秋生机让所有群众赞不绝口。
从荒废滩涂到深秋生态乐园,乐都区尾水人工湿地的蜕变,不仅是青海生态保护和治理的“范本”,更成为全省重点“生态工程、民生工程”。它以“小微湿地+”的创新模式,将环境治理与深秋生态建设有机结合,有效传递生态治理接力棒,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统一,更回应了群众对美好深秋环境的期盼。
截至2024年末,乐都区已建成、改造各类公园绿地10个,总面积达198.78公顷,城区绿化覆盖面积扩展至908.61公顷,城区绿化覆盖率升至45.43%,较2020年增长4.7个百分点,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5.97平方米,较2020年增加5.1平方米,“推窗见秋景、出门入暖园”从愿景变为日常。(完)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201号] [京ICP备2021034286号-7]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京(2022)0000118;京(2022)0000119]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99788000 举报邮箱:jubao@chinanews.com.cn 举报受理和处置管理办法 总机:86-10-8782668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