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全国劳模吴正银的戈壁创新传承路
中新网青海新闻5月6日电 题:记全国劳模吴正银的戈壁创新传承路
作者 唐玮贞 焦玉娟
4月28日,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获得者——青海油田井下作业公司首席技师、集团公司技能专家吴正银在现场参加仪式并接受表彰。
表彰结束后,在吴正银的手机软件里,弹出了一条生产现场发来的消息——他所在的工作室新研发的“双通道旋钮式液压钳安全操作手柄”正在井场安装,年轻的操作工对着镜头比出了胜利的手势。
在这片被称作“生命禁区”的柴达木盆地,一代代高原石油儿女把青春和热血融入扎根高原戈壁、挑战“不可能”的创新拼搏中,让理想绽放出了最璀璨的光芒。一路执着创新、引领创新的吴正银正是他们当中的突出代表。

从“看井人”到“发明家”:在孤独中埋下创新的种子
1993年,17岁的吴正银从老家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县出发,在颠簸了几天的长途班车上,他第一次看见了柴达木盆地的灿烂日出和昏黄日落。
1995年,吴正银加入青海油田原井下作业处试油一队,顺利完成了他人生中的第一口井——红参1井的修井任务。
1995年的漫长冬休,让吴正银真正“破茧”。在青海油田马海油区的马深2井,吴正银和队友李军祥守着这口20年的老井,而陪伴他们的只有一只叫“小白”的绵羊。被柴油灯熏黑的鼻孔,煤炉上面的汤面片,翻烂的岗位培训教材……60多天忍耐寂寞,与戈壁荒漠为伴的孤独日子,磨炼了吴正银扎根高原的顽强意志,也让他亲历了高原戈壁石油人劳动的艰辛,在心底里埋下了技能创新提效的种子。
工作室里的“头脑风暴”:让每个难题都成为创新的起点
2013年的一天,吴正银守在井场,等着吊车吊装小型物资设备,这一等,足足等了2个小时。他看在眼里,急在心头,心想吊车吊装准备时间长,不仅直接影响工程进度,更增加了费用成本。
为了解决这个难题,吴正银画图纸、找材料,经过3个月的潜心钻研,自制出低压电动小吊车。这个小巧的吊装设备应用后,节约时间和经济成本的同时,还降低了人力操作过程中的安全风险。
“创新不是闭门造车,是把现场的‘骂声’变成图纸上的‘创新’和员工发自内心的‘掌声’。” 这是吴正银经常对工作室成员说的,也是他一直践行的信念。
自2020年以来,吴正银以命名工作室为依托,带领团队围绕安全生产、技术创新、提质提效等领域,研发120余项技术成果,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5项,实用新型专利32项,解决油田生产技术难题392项,形成革新成果260余项,实施技术改造90余项,有72项创新成果在中国石油集团公司和青海油田获奖。累计创造经济效益9000余万元,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地方经济发展作出突出贡献。
图纸与现实之间:一个工匠的“人生两难”
2017年,吴正银从一线小队走进井下作业公司研发中心。面对自己不熟悉的机械设计创新工作,过去一直在井场上绕着修井机转的老技师吴正银心里第一次有了忐忑。
在那期间,吴正银白天在现场,观察到很多实际问题,包括工人在操作上的不便、设备运转中的缺陷、工具使用中的不足等等。他看在眼里,急在心头。晚上回到公寓,他就开始苦思冥想地绘图,经常绘图到凌晨,甚至比当年上学的时候还拼命。终于,当连续油管快速连接器的样品在试验台首次完成连接和解锁试验时,那些被反复推翻又重塑的2000张图纸,都成了他抽屉里的一个个了不起的“功臣”。
这几年,吴正银的“战场”从井场搬到了电脑前,而他研究攻关和服务创效的对象却始终没有离开过一线。
戈壁上的星火传承:让每个梦想都有生长的土壤
5年来,吴正银在创新攻关的同时,一直致力于为油田高质量发展夯实人才基础。他坚持“纵向”上传道授业,发挥技术创新带头人“师带徒”“传帮带”作用,为企业积极培养技能人才1500余人,开展培训近7800人次,技术交流300余次。其中,24名徒弟在国家二类技术技能大赛、创新大赛和集团技术技能大赛中摘金夺银,1名徒弟获得中国石油集团公司首届“铁人班组长”,9名徒弟在国家和集团技能大赛中获奖,12人破格晋升技师、高级技师和特级技师。在“横向”上,他带领团队加强行业内外交流互通,开展工作室联盟攻关、“红工衣+白大褂”结对子等100余次,解决生产技术难题150余项。
“每次在现场看见徒弟们用自己工作室设计的工具干活,就像看见自己的孩子长大了、出息了。” 他常说。他也常常跟徒弟们说道,创新不是一个人的战斗,而是一群人的接力。
柴达木盆地的风依旧呼啸着,风中传来的不只是无垠荒漠的孤寂,还有高原油田前仆后继的创新者们勇敢逐梦的铿锵步履声……(完)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99788000 举报邮箱:jubao@chinanews.com.cn 举报受理和处置管理办法 总机:86-10-878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