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治:藏族大学生扎根高原书写乡村振兴答卷
中新网青海新闻7月15日电 题:久治:藏族大学生扎根高原书写乡村振兴答卷
作者 东措
在平均海拔3600米的青藏高原,藏族青年才让,正用热血与担当描绘着乡村振兴的壮美蓝图。从西北民族大学藏语言专业毕业后,他放弃城市繁华,毅然回到家乡,在智青松多镇德合隆村,开启了逐梦之旅。
才让初到久治县德合隆村时,这里基础设施薄弱,253户牧民生活在没有路灯的黑夜里。为了深入了解村民的需求,他带着自制的藏汉双语“民情日记本”,在零下20摄氏度的寒冬中走访了三个月。他的脚印遍布村落的每一个角落,记录下牧民们的急难愁盼:草场退化、年轻人外流、道路不畅……面对这些难题,才让在日记本上郑重写下“基础建设、草畜平衡、产业突围”三大课题。
为了解决村民的出行难题,才让带领村干部在虫草采挖季前抢修12公里村道。他白天穿梭在施工现场,协调各方事务;夜晚与工人同住帐篷,确保工程进度。在他的努力下,这条“生命线”终于在雨季前打通。牧民旦仲捧着热酥油茶感慨道:“这条路暖到了心窝里!”
传统畜牧业效益低、草畜矛盾突出,是制约德合隆村发展的一大瓶颈。才让以“生态+产业”破局,在牦牛骨里“淘金”。他三赴西宁求教食品专家,带领16名牧民试验20余次,研发出牦牛骨粉、骨雕工艺品,并建成“帐篷车间”,年加工1吨牦牛骨,带动27户牧民户均年增收1.6万元。同时,他创新“党支部+合作社+牧户”模式,建成标准化畜棚,推行奶牛代养项目,让生态畜牧“造血”,42户脱贫户年均分红600元。村民谢智竖起大拇指称赞:“大学生书记,你把致富经写在了草原上!”
才让深知,要实现乡村振兴,必须打造一支过硬的党支部队伍。他以“三铁制度”锻造队伍:铁规立威,迟到早退纳入考核;铁账留痕,会议全程影像存档;铁面问责,工作落实红黑榜公示。在他的带领下,党支部从“被动落实”转向“主动作为”。同时,他以“马背议事会”传递温情,转场季干部骑马追帐篷宣讲政策,确保“不落下一顶毡房”。他恢复传统赛马节并注入新内涵,党史问答、环保竞赛轮番上演,让牧民在欢乐中接受教育。他定期表彰优秀学生,争取教育资助4名学子,新建文化广场成为牧民的“精神家园”。牧民求保调侃道:“过去开会像撒青稞,现在会议室得抢位置!”
五年间,才让磨破6双运动鞋,却走通了乡村振兴路;学会用牛粪生火,更焐热了牧民的心。当被问及为何拒绝发达城市的繁华与机遇,选择扎根偏远牧区时,他总会想起才华家瘫痪的儿子,小手摸着新装的太阳能灯时扬起稚嫩的脸说:“阿吾(藏语哥哥的意思),这光比佛堂的长明灯还亮。”他说:“那一刻,我知道了留在这里的意义。”
久治县坚持“三个聚力”,以优化干部队伍为着力点,从严有序开展调任工作,确保调任数量与质量“双过硬”,推动干部调任工作更好服务县域发展大局,为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注入强劲动能。才让正是久治县干部队伍中的杰出代表,他的故事激励着更多青年投身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在高原大地上绽放青春光彩。(完)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99788000 举报邮箱:jubao@chinanews.com.cn 举报受理和处置管理办法 总机:86-10-878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