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格尔木市:戈壁万亩枸杞红
中新网青海新闻7月30日电 (陈郁)走进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市河西农场万亩枸杞地,空气中散发着阵阵果香,鲜红的枸杞密密麻麻地挂在枝头,颜色鲜红清透,颗粒饱满,令人垂涎欲滴。摘一颗鲜枸杞放在口中,一股甘甜的汁液流入口中,淡淡的清香沁人心脾,鲜嫩的果肉入口即化,口感极佳。
海永存,枸杞承包户,今年是他种植枸杞的第15年。“格尔木干旱,降水少,适合枸杞成长,枸杞出果时不能经常下雨,一下就坏。更主要的是这里日照强,种出来的枸杞甜。”海永存一边指导工人采摘,一边为我们讲着枸杞的生长背景。
柴达木盆地每天光照时间长达10小时,昼夜温差12℃,拥有丰富而独特的光、热、水、土资源,种植出的枸杞所含人体需要的营养物质和具有调节生理功能的生物活性成分高,优质大果可占70%以上。柴达木枸杞的多糖含量相比其它产区而言含量居中,较适宜晾晒干果和制造浓缩汁,黄酮含量较其它产区高30%左右,是国内最优质的枸杞之一。
同时,由于枸杞产区海拔2800米左右,气候干旱,空气相对湿度低,植物的病虫害相对较少。没有工业污染,人口密度小,生态环境洁净,水源、土壤无污染、无农药和重金属残留,生产的有机枸杞达到国际同行业最高标准。经过技术分析,同一品种的枸杞在柴达木地区栽培,品质便会变为上乘。
“我目前承包了60多亩枸杞地,每年大概能收入30万元左右。去年产量最高的时候收入能达到40万元。每年枸杞采摘的时候我们会雇佣老百姓来帮忙采摘,大概会雇用几百人,人最多的时候工人的工资发出去20万元左右。”海永存告诉记者。
“靠着种枸杞,这几年咱们致了富。”海永存难掩喜悦之情。“以前不管是种粮还是种菜,家里那十来亩地也就是保个全家人的温饱,手头需要钱还要靠外出打工去挣,但现在,单靠种枸杞也可以致富。”
“按照往年的收成和价格测算,除去成本,今年一亩枸杞纯收入大约1万元。”海永存说。
从最初的农民自己种植,到后来加入合作社规模种植,枸杞果也从单一的种植品种发展成了规模化产业。
枸杞种植产业不单单体现在经济价值上,还产生了良好的生态效益,随着枸杞种植面积的不断增加,在柴达木盆地数十个绿洲及周边地区形成了集中连片的枸杞经济林,荒漠和半荒漠地带已被枸杞经济林披上绿装,起到了防风固沙的作用。
“我今年58岁,是四川乐山人,今年是第三年来农场采摘枸杞,每天收入在200块钱左右。采摘枸杞对于我们年纪大点的家庭妇女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增收渠道,年龄限制小,而且也不是很累,所以一到采摘枸杞的季节,我们就主动联系老板,过来帮她们采摘。”正在采摘枸杞的女工吴瑞华告诉记者。
据了解,目前,格尔木市枸杞种植面积10.3万亩,占全市农作物种植面积的83.9%。率先建成全省首个国家级农产品(枸杞)质量安全示范区、首个枸杞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示范区,取得几十项科技成果和专利。一批种植和精深加工龙头企业应运而生,形成了一条由种植、精深加工、包装、销售各个环节组成的完整产业链。
“为进一步加强产品质量监管和品牌保护,我们严格履行质量安全管理主体责任,建立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加强流通环节质量监管,实行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确保进入市场的产品符合规定要求。积极推广‘瀚海绿康’‘杞皇’‘昆仑农垦’等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并申请使用‘神奇柴达木’地理标志,锁鲜、原浆、饮料、蜂蜜、果酱等超过40款产品已全面推向市场。”格尔木市农牧局局长旦正才让告诉记者。
2025年,格尔木市将持续推动产业链条向文化旅游领域延伸,通过农旅观光、农事体验、农业技术科普等,不断挖掘生态休闲、旅游观光、文化教育价值,聚集更多的“创新要素”,以新模式、新技术、新设备为重点,源源不断地为特色农产品产业发展注入“含新量”。(完)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99788000 举报邮箱:jubao@chinanews.com.cn 举报受理和处置管理办法 总机:86-10-878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