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令哈河西街道纪工委多举措激活基层监督“神经末梢”
中新网青海新闻8月4日电 (朱强)为切实提高村(社区)监督委员会履职尽责的能力和水平,充分发挥好“探照灯”的“前哨”和“探头”作用,德令哈河西街道纪工委坚持问题导向,针对监督委员会不会、不敢、不愿、不干等“四不”现象对症下药,以“培训指导、完善体系、机制创新、协作发展”等有力举措,打通监督神经末梢“最后一公里”使基层监委成员业务能力进一步提升,监督体系进一步完善,监督作用进一步凸显。
聚焦“不会”“解剖式”教培结合提能力
河西街道纪工委围绕监委会职责与定位,结合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集中整治工作,采取“培训+指导”形式,聚焦“三重一大”“四议两公开”、村级“三资”管理等重点监督内容,通过专题授课、经验分享等方式,对村(社)监委会成员开展业务培训,补足精神之钙,克服“本领恐慌”,同时,对村(居)发展党员、经费使用,公开低保、临时救助、高龄补贴等社会事项列出“小微权力”清单,使之清楚监督内容、熟悉监督方法、掌握监督手段、为监委会成员履职当好“领航员”,发挥“小纪委”职能指明了方向,理清了思路。今年开展专题培训2次,参加人员50余人(次)。
聚焦“不敢”“点穴式”列出清单明职责
为进一步明确监督重点,细化监督内容,街道纪工委结合辖区实际,进入一线“把脉问诊”,通过“交叉互查+实地监督”形式,抽调各村(居)监督委员会主任与街道纪工委联合,对近几年来各村(居)惠民政策落实、集体经济、小微项目资金使用等情况进行全面监督检查,通过传帮带提升村(居)监委主任实战能力。目前,开展集中监督检查10余次,交叉互查2次。并严格落实工作制度,明确村(居)监委会成员每季度定期召开会议,每半年向街道纪工委汇报1次工作开展情况;每年向村(居)民会议或村(居)民代表会议报告1次工作开展等机制,切实让村级“小纪委”“动”起来、“干”起来、“实”起来。
聚焦“不愿”,“靶向式”奖惩并举强监管
不断夯实基层“末端监督”根基,采取“退出机制+评议考核”形式,加强村(居)监委会及其成员日常管理。严格退出机制,对连续三个月以上无正当理由不参加工作,或因身体、年龄原因不能正常履职的,街道纪工委及村(社区)党组织及时启动罢免程序。强化日常监管,采取季度考评、半年通报等方式,对村(社)监委会及其成员履行职责情况开展全面检查指导,充分掌握村(社)监委会工作开展情况,不断激发监委会成员开展工作的内生动力,为“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提供坚强的纪律保障。
聚焦“不干”,“协同式”监督凝聚合力
街道纪工委改变过去“有投诉、再监督”的被动局面,利用监督委员会人员熟、底子清、交流畅的“一线监督者”优势,主动深入居民群众中,常态化开展“敲门纳谏”,将监督的职责融入日常工作生活中,实实在在打通村(居)务监督与群众之间的堡垒,通过设立意见箱,广泛吸纳群众的意见建议;定期召开民情恳谈会、群众座谈会、列席村(社)党务、政务联席会议等,对村(社)大小事宜的决策进行监督,努力做好社会治理的“岗前哨”,真正让“微权力”发挥“大作用”。截至目前,帮助居民解决路面破损、飞线充电、健身器材更换、卫生整治安全隐患消除等问题56件,并通过微信群等方式公开,把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晒”在阳光下,力争使群众的“心事账单”变成“幸福账单”。(完)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99788000 举报邮箱:jubao@chinanews.com.cn 举报受理和处置管理办法 总机:86-10-878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