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北海晏: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创建按下“快进键”
中新网青海新闻8月8日电(祁进虎 李隽)今年以来,作为青海省首个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海北州海晏县正在全力推进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创建,依托原子城历史文化资源,通过健全机制、保护利用、功能重塑“三大行动”,开展一系列历史文化铸魂创新举措,助推“申名”工作有效有序高质量推进。
该县以制度创新激活历史资源价值,构建“政策保障-专业协同-产业融合” 可持续发展模式。该县委书记、县长“双组长”推进创建工作,今年赴住建部专题汇报,争取部委专项技术支持12项;设立1000万元保护管理专项资金,完成《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申报文本》等5项规划编制。委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完成2条街区高精度测绘建档,建立“中规院-省住建厅-地方专家”三级督导机制,编制《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原子城文保单位专项保护规划》等3项核心规划,实现90处文保单位“两线”范围全域数字化管控。建立“抢救性保护+预防性维护”双机制,对60处历史建筑实施温湿度、震动监测,组建文物巡查队开展日常巡检,与西安科技大学等高校共建文保技术保护机制。
海晏县以“摸清家 底、精准施策”为核心,构建“普查认定-技术护航-抢救修缮”三位一体保护体系。系统开展全域历史资源普查,新认定西海大街、三角城乙区2条省级历史文化街区,挖掘刚察路、六一巷等4条历史街巷,新发现104处历史建筑,形成“2条省级街区 + 60处历史建筑 + 4条历史街巷”保护网络,远超国家名城申报标准。投入7亿元专项资金实施原子城片区8处文保单位抢救性修缮,完成刚察路等历史街巷管网改造、路面铺装等20项基础设施升级工程,历史建筑完好率从78%提升至92%,同步启动第三批历史文化街区(乙区巷)申报筹备。
该县聚焦“历史空间活化+人居环境提质”双目标,编制《历史街区修复技术导则》,对22处文物点实施风貌管控,拆除违建43处,修复传统民居立面2.1万平方米,历史街区原生肌理保留度达85%。投资7亿元建成25个红色文化小镇,打造非遗展示中心、原子城红色记忆馆等3处文化地标,嵌入游客服务中心、文创集市等现代功能空间,形成“修旧如旧”样板区。完成8处文保单位基础设施提升,改造老旧小区给排水管网12公里,新增历史街区消防设施58处。开发“两弹一星”研学课程,举办红色文化周、非遗展演等活动27场次,业态营收同比增长40%。串联青海湖、原子城、同宝山等文旅资源,推出“红色草原”精品旅游线路3条,制作《金银滩史诗》等专题宣传片4部,开发原子城纪念徽章、羌绣非遗手作等文创产品120余种。(完)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99788000 举报邮箱:jubao@chinanews.com.cn 举报受理和处置管理办法 总机:86-10-878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