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化协作绘新卷 黄河育“金鳞” 协作产业兴
中新网青海新闻11月12日电(李隽 李玉峰 马倩)当太湖的养殖技术活水穿越千里,奔涌至黄河沿岸的化隆大地,沉寂的高原冷水域正悄然蜕变为“聚宝盆”。近期,在青海省海东市化隆县群科镇的黄河库区,一排排抗风浪网箱如水上田垄舒展,虹鳟、金鳟等特色鱼在清澈水波中灵动穿梭,这正是两地继花卉基地、蝴蝶兰繁育等项目之后,将水产种业作为新的增长点,书写东西部协作产业振兴篇章的生动缩影。
产业协作的根基,藏在两地互补的资源禀赋里。化隆坐拥黄河上游洁净水源与高原冷凉气候,为特色鱼生长提供了天然“温床”,而省内缺乏优质鱼苗的市场缺口,更让这片水域暗藏发展潜力。另一边,锡山深耕水产养殖多年,在种苗培育、智能养殖、市场运营等领域积累的技术与经验,恰好成为填补化隆短板的“金钥匙”。精准的供需匹配,让跨区域产业协作有了坚实基础。
从蓝图到实景,协作的力量让“养鱼兴村”从设想变为现实。锡化协作联络组多次实地勘察研判,争取专项协作资金建成高标准育苗基地与陆基养殖车间,并搭建起两地农业园区技术协作机制。今年4月,化隆与江苏中水东泽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协议,重点围绕特色鱼养殖、种苗培育等方向开展技术合作,并受捐50000尾淡水鱼种苗。
“以前育苗全凭经验,成活率低,现在有锡山专家手把手教,智能控温、水质监测样样专业,幼苗存活率提高了,我们心里也踏实了!”海林养殖合作社负责人马海林的话,道出了养殖户们的心声。如今,从7克幼苗在恒温车间安稳生长,到500克成鱼转入黄河网箱自然滋养,一套“陆基育苗+网箱育成”的全链条技术方案,让高原养鱼告别了“看天吃饭”。
产业崛起的背后,是生态与效益的双赢,更是增收渠道的拓宽。在锡山技术指导下,化隆创新推行“尾水自净+粪污还田”模式,网箱收集的废料成为岸边果树的有机肥,循环系统提升水资源利用率,真正实现“养鱼不污河”。依托“企业+基地+农户”模式,全县8家养殖企业为周边村民提供了保洁、捕捞、管理等就业岗位,销售额方面仅海林养殖合作社2025年上半年就实现销售收入282.1万元。
如今,化隆特色鱼养殖已从零散试点发展为覆盖4个乡镇库区的规模产业,359口网箱年产冷水鱼超百吨。这尾跃出黄河的“金鳞”,不仅映照着农户的增收笑脸,更成为东西部产业协作“资源互补、精准施策、长效增收”的鲜活样板。(完)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201号] [京ICP备2021034286号-7]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京(2022)0000118;京(2022)0000119]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99788000 举报邮箱:jubao@chinanews.com.cn 举报受理和处置管理办法 总机:86-10-8782668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