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北京|重庆|福建|甘肃|贵州|广东|广西|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黑龙江|江苏|江西|吉林|辽宁|内蒙古|宁夏|青海|山东|山西|陕西|上海|四川|新疆|兵团|云南|浙江
青海分社正文
新闻热线:0971-6263111 投稿信箱:cns0971@163.com
您所在的位置:主页 > 青海各地

草原披绿民增收 都兰沟里乡走出高原牧区高质量发展新路

2025年11月15日 16:29
来源:中新网青海

  中新网青海新闻网11月14日电 题:草原披绿民增收 都兰沟里乡走出高原牧区高质量发展新路

  作者 拉毛杰 孙睿

  在青藏高原辽阔的草原上,海西州都兰县沟里乡作为纯牧业乡镇,将生态保护、产业升级与民生改善深度融合,蹚出了一条“草畜平衡、生态宜居、产业兴旺、牧民富裕”的高质量发展路径,为高原牧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生动实践样本。

  政策护航 生态优先筑牢绿色根基

  草原是牧区的生命线,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则是生态保护的“稳定器”。自2011年国家启动该机制以来,沟里乡始终坚守“生态兴则产业兴,生态美则百姓富”理念,严格落实禁牧补助、草畜平衡奖励等政策,推动草原生态休养生息。

  2025年,全乡精准发放草原奖补资金1193.6384万元,覆盖奖补面积323.92万亩,其中禁牧面积139.67万亩、补助783.4804万元,草畜平衡面积184.25万亩、奖励资金410.158万元,惠及580户牧民家庭、1746名群众。资金通过“一卡通”直达机制精准发放,让牧民切实收获生态保护的“真金白银”,极大激发了参与草原管护的内生动力。

  与此同时,沟里乡建立“定格、定责、定员”的草原监管机制,配备“一员多责、一岗多能”的草原管护队伍,实现禁牧和草畜平衡区域“落地上图”管理。

  如今,该乡草原植被覆盖率持续提升,草场承载能力稳步增强,昔日“靠天养畜”的传统模式正向“科学护草、合理养畜”转型,草畜矛盾有效化解,草原生态系统步入良性循环,为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筑牢绿色根基。

  设施升级 产业兴旺激活发展动能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核心引擎,基础设施则是产业升级的关键支撑。沟里乡立足牧区生产实际,聚焦养殖痛点难点,以基础设施建设为抓手,推动畜牧业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

  针对高原牧区越冬难问题,该乡早谋划、早部署,储备饲草料5000余吨,为牲畜安全越冬筑牢“粮草防线”,让牧民彻底告别“冬春愁草料”的困扰。

  在养殖设施提质上,沟里乡持续加大投入,实施万只藏羊项目配套设施建设,维修及新建草棚215座、畜棚96座,养殖基础设施保障能力显著提升。设施升级有效提高了牲畜成活率与养殖产值,全乡牲畜年存栏量稳定在9万头只左右。

  同时,乡里发放牛羊出栏补贴75.52万元,引导牧民优化养殖结构,2025年全乡牛羊出栏达4万头只,形成“政策扶持+设施支撑+科学养殖+有序出栏”的良性循环,牧民人均收入突破2万元,生态红利持续转化为富民实效。

  机制创新 多元增收拓宽共富路径

  乡村振兴的落脚点是民生改善,机制创新则是持续增收的动力源泉。沟里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探索构建“政策扶持+集体运营+农户参与”的利益联结机制,让牧民共享发展成果。

  在政策执行中,严格遵循“任务落实、资金发放、建档立卡、服务指导、监督管理五到户”要求,确保每一项补贴精准直达、每一分资金用在实处。

  在产业发展中,该乡推动“三变”改革落地见效,通过清产核资、盘活集体资产、组建商务区等方式,让牧民从“单一养殖户”转变为“集体股东”,既可以通过养殖和补贴获得直接收益,又能分享集体经济分红。

  同时,依托优质草原畜产品资源,逐步拓展社会化服务范围,推动养殖环节向标准化、集约化转变,为后续延伸肉、奶、饲全产业链条打下基础。多元增收渠道让牧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提升。

  高原草原披绿装,牧民生活节节高。沟里乡的实践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内涵,彰显了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的实践伟力。

  下一步,该乡将继续深耕生态畜牧业,持续优化补奖政策落实机制,完善饲草料保障体系,扩大优质养殖规模,强化品牌建设,让草原更绿、产业更兴、牧民更富,在青藏高原书写生态保护与乡村振兴协同推进的时代答卷。(完)

编辑:甘晓玲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 1999-2023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