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源格桑红延绽放:高原少年与延安的红色之约
中新网青海新闻7月21日电 题:江源格桑红延绽放:高原少年与延安的红色之约
作者 刘洋
七月的延安,暑气渐浓。来自青海果洛、海东、西宁的41名青少年,背着鼓鼓的行囊,在延安度过了难忘的五天。当踏上归途时,他们的行囊里多了沉甸甸的收获——几张照片、一本写满感悟的日记,还有藏在心底的勇气与向往。这场名为“江源格桑红延绽放”的研学活动,像一条细细的纽带,将高原的格桑花与黄土高原的红色土地连在了一起。
初见:从高原到黄土,好奇推开新世界的门
出发那天,来自青海果洛州的孩子们大多是第一次坐长途火车。11岁的扎昂尕措趴在车窗上,看着窗外的风景和连绵的雪山,她说:“草原上的牦牛变成了山坡上的羊群。”她出发前特意让妈妈把藏袍叠进了行李箱,她想让延安的人看看家乡的样子。
在延安革命纪念馆,一件件老物件成了孩子们眼中的“宝贝”。泛黄的草鞋、生锈的步枪、带着补丁的棉被……来自甘德县的女孩次成卓玛,看着展柜里的纺车:“奶奶家里也有类似的东西,原来它还能纺出这么多故事。”讲解员说,这些物件背后,是一代代人努力生活、改变命运的故事。”
体验:在泥土与故事里,悄悄埋下成长的根
研学途中,孩子们走进了梁家河和延安炮兵学校旧址。在窑洞里,土炕上的针线笸箩、墙上挂着的玉米串,都让孩子们觉得新鲜。
在中共中央西北局旧址举办的“腰鼓铿锵越山河青延同心筑华章”跨省联学共建公益活动上,孩子们围坐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地说着这些天的见闻。尕吉穿上藏袍给大家看:“这是我家乡的衣服。”10岁的延安男孩路泽旋则说,这是他第一次和远道而来的藏族小伙伴一起同台共舞,很开心。
成长:五天很短,改变却在悄悄发生
离开延安的前一天,孩子们聚在一起谈这次研学的收获。平时腼腆的尼玛拉毛小声说:“我以前觉得外面的世界很大、很远,我要好好学习,将来让家乡变得更好!”
这样的变化,带队的建行果洛支行的工作人员诺日卓玛看在眼里。她记得,出发时,11岁的肉夏因为想家偷偷掉眼泪,现在却主动帮老师清点人数;原本总爱独自玩耍的旦增,现在会把自己的零食分给小伙伴。“有天晚上,我听见孩子们聊天说回去要给弟弟妹妹讲延安的故事,还要教他们推碾子。”诺日卓玛说,这些孩子就像高原上的格桑花,看似柔弱,却有着顽强的生命力,这次研学让他们把根扎得更深了。
五天里,孩子们的日记本写满了。有的画下了宝塔山的样子,有的记下了梁家河的趣事。
离别:带着收获上路,让种子慢慢发芽
结营仪式上,孩子们拿出五天来的“收获”:有的展示贴满照片的纪念册,有的唱出记下的《南泥湾》,有的讲述最难忘的瞬间。当被问到“回去后想做什么”时,孩子们七嘴八舌地回答:“好好学习”“帮家里干活”“讲延安的故事给弟弟妹妹听”。稚嫩的声音里,透着坚定。
大巴车启动时,孩子们隔着车窗挥手,尕吉看着窗外渐渐远去的宝塔山,心里暖暖的:“这五天,我看到了不一样的风景,更懂得了‘努力’两个字的分量。”
果洛州妇女联合会办公室干部宗吉卓玛说,未来,州妇联将继续深化与州建行等社会各界爱心企业、机构的战略合作,共同探索更多元、更可持续的儿童服务项目。惠及更多儿童,特别是关注困境儿童、留守儿童等群体的参与机会。
诺日卓玛表示,这次研学让她深刻认识到所做工作的重大意义。为偏远地区的孩子们搭建了一座连接外部世界与内心梦想的桥梁。建行果洛支行一直以来都积极参与各类公益事业,已多次和果洛州妇联联合举办多项公益活动。
看到孩子们在研学结束后,变得更加自信、开朗,也在心里埋下了一颗红色的种子。“我由衷地感到欣慰。这也激励着我,在今后的工作中,要继续秉持建行服务社会、关爱儿童的理念,积极加强和州妇联的合作联动,为更多孩子的成长贡献力量,让他们都能拥有一个更加光明、广阔的未来。”她说。
据了解,建行青海省分行始终将社会责任扛在肩头,连续两年携手省妇联持续开展青少年研学公益活动。已开展全省各族青少年研学活动,累计组织77名师生参与。
活动通过红色文化探访、异地实践体验等形式,为各族青少年搭建成长平台,让偏远地区孩子走出家乡开阔视野,在研学中增进交流、收获成长。
此举既是金融活水浸润教育土壤的生动实践,更是以公益为纽带,助力各族青少年拓宽视野、凝聚共识的深刻探索。通过研学活动搭建的成长平台,让偏远地区的孩子在行走中厚植家国情怀、增进民族情谊。通过以实际行动践行“金融为民”初心,将企业担当融入青少年成长事业,不仅为教育公益注入可持续动能,更在助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中,彰显了国有大行的社会价值与时代担当。(完)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99788000 举报邮箱:jubao@chinanews.com.cn 举报受理和处置管理办法 总机:86-10-878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