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海东市民生事业发展变化看得见 幸福摸得着
中新网青海新闻11月5日电 题:“十四五”海东市民生事业发展变化看得见 幸福摸得着
作者 郝志臻 李隽
清晨,在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官亭镇,李大爷沿着平整的柏油路散步,再也不见往日的坑洼泥泞。不远处的村文化广场上,老人们伴着音乐晨练,孩子们在健身器材旁嬉戏,阳光洒在粉刷一新的院墙上,勾勒出和美乡村的生动轮廓。
“这五年变化大得不敢想,出门不沾泥,看病不跑腿,日子比蜜甜。”李大爷的感慨,道出了群众的共同心声。
从河湟谷地的崭新校园到社区医院的便民窗口,从返岗专列的温暖启程到和美乡村的宜居画卷,“十四五”期间,海东市始终将民生福祉置于发展首位,以“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担当,在就业、教育、医疗、社保、人居环境等领域精准发力,用一件件民生实事、一串串亮眼数据,为百万群众托起了“稳稳的幸福”,绘就了一幅质感满满、暖意融融的民生发展画卷。
就业是民生之本,更是稳定民心的“压舱石”。“十四五”期间,海东市紧扣群众就业需求,创新推出“点对点、一站式”劳务输送模式,让务工人员带着希望奔赴岗位。
2023年春节刚过,136名海东务工人员搭乘返岗专列横跨六省前往江苏省无锡市复工。这趟充满温度的“就业专列”,正是海东市就业服务的生动缩影。五年来,海东市持续开展“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服务月”等专项活动,累计举办招聘活动超400场次,提供就业岗位近20万个,达成就业意向逾1.5万人次,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年均稳定在49万人次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控制在3.5%以内,牢牢守住了就业底线。
针对高校毕业生、脱贫人口、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海东市量身定制帮扶方案,总体帮扶就业率保持在94%以上,五年累计完成城乡劳动力技能培训超6万人次,让“打工者”变身“技术工”。
教育是民生之基,牵动着万千家庭。乐都区雨润镇中心学校的食堂里,五年级学生马晓雅正捧着热气腾腾的营养餐大口吃饭。餐盘里的米饭软糯香甜,搭配着炒青菜和卤鸡腿,营养均衡合理。“以前中午要么啃干粮,要么跑回家吃饭,冬天路上冻得慌。”马晓雅说,现在每天都能吃上热乎饭,上课更有精神了。
多个教育项目陆续开工建设,崭新的教学楼、标准化的实验室、宽阔的运动场地出现在城乡各地,曾经的“土操场”变成了“塑胶跑道”,偏远山区的孩子也能用上智能教学设备……“十四五”期间,海东市聚焦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优质教育资源。农村学校的“营养餐”工程温暖了数万名学子的胃,热餐供应率常年稳定在98%以上,孩子们的营养状况得到明显改善。
“以前最怕生病,小毛病扛着,大毛病愁着。”民和县转导乡的马秀英老人,说起过去看病的经历仍有些感慨。如今她家的墙上贴着“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卡”,村卫生室的医生每月定期上门检查,测血压、听心率,有不舒服的地方随时能咨询。
这五年,海东市全力筑牢医疗卫生防线,让“病有所医”的承诺落地生根。省级区域医疗中心拔地而起,急诊急救“五大中心”覆盖城乡,新增的医疗床位让患者就医更有保障。更贴心的是“互联网+医疗”的普及,跨省异地就医备案在手机上几分钟就能完成,出院时直接结算,再也不用拿着票据来回奔波。
养老问题关乎千家万户,海东市用贴心服务温暖“夕阳红”。在平安区的“阳光托老所”,老人们的午餐热闹开席,一荤两素一汤的套餐只要10元,软糯的饭菜特别适合牙口不好的老人。“孩子上班忙,自己做饭不方便,这里既能吃饭又能聊天,比家里热闹。”81岁的张奶奶说,托老所还提供理发、体检等服务,生活照料无微不至。
着眼长远发展,海东市还谋划建设全省老干部康养基地,依托河湟谷地的气候与区位优势,打造集医疗、休闲、养生于一体的康养服务体系。市第二人民医院挂牌成立高原康养核心基地,吴天一创新工作室的专家团队提供专业指导,让老人们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康养服务。社保卡实现“一卡多用”,领养老金、刷公交、就医结算一键搞定,养老服务越来越便捷。
乡村的变化最是真切可感。互助土族自治县林川乡魏家堡村家家户户用上了水冲式厕所,外墙做了保温,天然气通到了灶台边,村民的冬日生活从以前又脏又冷的烧煤取暖,变成了现在按下开关便能享受暖气,日子越过越舒坦。
“十四五”期间,海东市扎实推进和美乡村建设,多个乡村基础设施升级项目陆续完工,聚焦群众急难愁盼,补齐道路、供水、排污等短板。同时,公益性公墓陆续规划建设,推广树葬、草坪葬等生态安葬方式,文明新风浸润乡村。从环境整治到产业发展,从设施完善到服务提升,乡村既有“高颜值”,更有“暖内涵”。(完)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201号] [京ICP备2021034286号-7]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京(2022)0000118;京(2022)0000119]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99788000 举报邮箱:jubao@chinanews.com.cn 举报受理和处置管理办法 总机:86-10-8782668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