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北京|重庆|福建|甘肃|贵州|广东|广西|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黑龙江|江苏|江西|吉林|辽宁|内蒙古|宁夏|青海|山东|山西|陕西|上海|四川|新疆|兵团|云南|浙江
青海分社正文
新闻热线:0971-6263111 投稿信箱:cns0971@163.com
您所在的位置:主页 > 青海各地

接力援青暖高原 山海共绘海西幸福卷

2025年11月05日 18:55
来源:中新网青海

  中新网青海新闻11月5日电 题:接力援青暖高原 山海共绘海西幸福卷

  作者 马春香 孙睿

  从烟雨秀丽的西子湖畔来到了苍凉广阔的戈壁瀚海。浙江援青干部人才接续跨越2500公里山海,以“接力奔跑”的姿态深耕海西州。他们以“组团式”帮扶为密钥,在医疗、教育、乡村振兴等领域精准发力,带着“千万工程”的实践智慧,用慈善温度回应民生期盼,让高原大地上的幸福印记愈发清晰。

  “组团”发力 让医教援青暖意直达人心

  “医德高尚医术精,尽职尽责暖人心!”9月2日,海西州人民医院病房里,刚从生死线拉回来的患者及家属,将一面沉甸甸的红底金字锦旗,郑重递到第六批浙江援青医疗领队、院长张超手中。

  面对身患肝脓肿且合并多种基础病的透析患者,张超在缺氧环境下沉着操刀,“超声引导下脓肿置管引流术”精准施术,硬生生从死神手里抢回生命,用仁心仁术诠释援青医者的担当。多年来,浙江援青干部人才带着山海深情,以“组团式”支援为纽带,在高原大地上深耕医疗、厚植教育,用实干与温情绘就出一幅民生幸福的鲜活画卷。

  自2016年“组团式”支援模式落地以来,浙江医疗力量在海西扎下深根。2025年7月29日,11名浙江援青医疗专家跨越2500公里抵达海西州人民医院,截至目前,接诊患者1200人次,开展手术228台,成功抢救危重症患者64人次,用“浙医速度”守护高原生命。

  此前,第五批援青医疗队领队单国栋就带着团队调研,推出“脑卒中早筛早治”公益项目,手把手带出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伍”;多年来,浙江医疗团队填补海西60余项技术空白,9项技术领跑青海,用硬核实力为群众筑起健康“防护墙”。

  教育援青同样涌动着“浙里温情”。海西州高级中学的援青教师夫妻宁斌、何梅芳,是无数教育援青人的缩影:校长宁斌带着浙江新高考改革经验,一场场培训、一次次研讨,把先进理念“嫁接”到高原校园;语文教师何梅芳摒弃“填鸭式”教学,用互动课堂点燃学生兴趣,让知识在欢声笑语中扎根。汗水浇灌出硕果,2025年高考,该校本科上线343人,500分以上50人,600分以上实现“零的突破”,连续两年在青海14所对口支援高中中稳居榜首!不仅如此,浙江92所学校与海西103所学校“手拉手”,“互联网+精准教育”让优质资源跨越山海,让“最漂亮的建筑是学校,最幸福的孩子在校园”的承诺变成现实。

  十五年的援青路,14.04亿元援青资金、196个民生项目,从医疗“输血”到教育“造血”,浙江援青用“组团式”力量持续赋能。如今,在昆仑山下,医教援青的暖流正浸润着每一寸土地,守护着每一个梦想,在跨越山海的“共富之路”上,书写着浙青同心的动人篇章。

  千万工程润戈壁 红光村展新颜

  “以前村里穷得叮当响,集体经济是‘空壳’,乡亲们想挣钱只能往外跑。现在好了,种地、旅游都能赚钱,在家门口就能把日子过红火!”德令哈市河东街道红光村党支部书记刘四军站在村口的观景台,望着错落有致的农房、硕果累累的农田和穿梭的游客,话语里满是藏不住的欣喜。这份翻天覆地的变化,正是浙江“千万工程”经验跨越山海,在戈壁高原上绽放的绚丽之花。

  近年来,在浙江省援青指挥部的牵线搭桥与悉心指导下,红光村锚定“千万工程”这把“金钥匙”,以“建展馆、兴产业、促协作”为抓手,一步步撕掉“空壳村”的标签,走出了一条独具高原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2024年6月,一座投资205万元、占地500平方米的“千万工程”现场教学示范点展馆,在红光村拔地而起。馆内,先进的多媒体设备生动再现“千万工程”从浙江乡村走向全国的发展历程,一个个鲜活案例、一组组亮眼数据,搭配红光村自身的转型故事,让参观者仿佛亲历这场乡村变革。截至2025年8月,这里已接待各类调研、观摩活动43场,4000余名党员干部、群众走进展馆“取经”,其中近千名村民主动参与学习,昔日“不知道怎么干”的迷茫,变成了“跟着学、照着做”的笃定,为乡村发展筑牢了思想根基。

  第五批援青团队带着浙江“千万工程”的实践智慧,把红光村当作试点,开启了从“村容整治”到“产业兴旺”的跨越。依托村内1545.23亩肥沃耕地,援青干部与村干部一起算“产业账”,优化种植结构,重点培育小麦、油菜、土豆等特色农作物,还牵头延伸产业链。与此同时,村里的生态优势被充分挖掘,依托戈壁风光、田园景致发展乡村旅游,农家院、采摘园、观光步道等陆续建成,吸引着周边游客纷至沓来。

  从浙江的绿水青山到海西的戈壁绿洲,“千万工程”的经验跨越2500公里山海,在红光村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第六批援青干部接过接力棒,继续深耕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这场跨越山海的实践探索,不仅让红光村的面貌焕然一新,更让村民的日子越过越有奔头,在柴达木盆地书写着浙青协作助力乡村振兴的动人篇章。

  爱心精准滴灌 情暖海西民生

  9月1日晚,“千里浙青情,慈善暖海西”爱心捐赠活动在德令哈温情启幕。“对口援青从来都不是‘我来帮你’,而是‘我们在一起’。”浙江省援青指挥部党委书记、指挥长,海西州委副书记、副州长姚海涛在活动中表示。此次公益慈善活动,既是第六批援青干部人才“接续奋斗、再立新功”的决心彰显,更是对15年来心系援青工作与海西发展的各界爱心人士的崇高致敬。活动以现场捐赠、感悟分享、文艺表演等多元形式展开,生动诠释了浙青两地手牵手、心连心的深厚情谊,让爱心在互动中传递,让暖意在交流中升腾。

  受助学生代表,北京大学新生、海西州高级中学2025届毕业生周玉萍通过VCR道出心声,作为浙青教育协作浇灌出的首位北大学子,她坦言未来将以自身为桥,续写两地交往交流交融的动人篇章。此次活动共有14家爱心慈善机构和相关单位积极参与,捐赠款物累计达701.72万元,将定向用于帮扶我州符合条件的困难老人、学生、退役军人和残障人士等群体,以精准帮扶破解民生难题。

  从第五批到第六批援青干部人才,面孔虽变,为民初心始终未改。这场跨越山海的爱心接力,正以实打实的民生改善,让民族团结之花在昆仑山下、柴达木盆地常开常盛,绘就出山海情深、石榴花开的壮美画卷。(完)

编辑:甘晓玲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 1999-2023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