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北京|重庆|福建|甘肃|贵州|广东|广西|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黑龙江|江苏|江西|吉林|辽宁|内蒙古|宁夏|青海|山东|山西|陕西|上海|四川|新疆|兵团|云南|浙江
青海分社正文
新闻热线:0971-6263111 投稿信箱:cns0971@163.com
您所在的位置:主页

青海海东:河湟谷地“展开”各民族互嵌共生画卷

2025年10月30日 18:36
来源:中新网青海

  中新网青海新闻10月30日电 题:青海海东:河湟谷地“展开”各民族互嵌共生画卷

  作者 赵元军 李隽

  黄河、湟水穿城而过,将海东市的烟火气浸润得格外绵长。这座聚居着36个民族的城市,正以“空间共居、发展共融、文化共鸣”为脉络,铺展各民族互嵌式发展的生动图景。从社区广场上的共舞到拉面馆里的协作,从产业园中的搭档到课堂内外的相伴,海东各民族群众用日复一日的相处,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故事写在河湟谷地的每一寸土地上。

  楼宇之间:让居住空间长出“连心藤”

  “早上推开窗,就能闻到马大姐家熬的奶茶香;傍晚下楼,常看到李叔教扎西大叔摆弄智能手机。”海东市平安区东方明珠小区居民王兰兰口中的日常,藏着各民族居住互嵌的密码。

  这个建成于2018年的小区,2000余户居民涵盖汉、藏、回、土、撒拉等8个民族,自房屋分配之初,便打破“民族聚居区块”的原有模式,通过随机摇号、混合编排,让不同民族群众“插花”而居。各民族的生活轨迹在同一屋檐下交织,曾经的“陌生邻里”,在日常的相处中变成了“生活搭档”,凝结成“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深厚情谊。

  走进寿乐社区,新建的小区环境优美、舒适、整洁,党群服务中心、活动室、图书室一应俱全。这个生活着汉族、藏族、蒙古族、回族、土族、满族等多个民族的小区居民,从“陌生”变为“相识”,从“相聚”到“相知”,各民族群众在小区这个大家庭里安居乐业,院内处处洋溢着和谐、幸福和欢声笑语。

  每逢传统佳节,寿乐社区内便热闹非凡,各民族同胞齐聚一堂,大家迅速分工,默契十足,有人负责张贴春联,有人则围在桌前,擀皮、调馅、包饺子,忙得不亦乐乎。回族同胞精心准备的油香、馓子、手抓羊肉等特色美食也纷纷上桌,引得众人垂涎欲滴。大家一边品尝着美食,一边畅聊各民族的传统习俗,一边分享春节阖家团圆的温馨故事。在你来我往的交流中,各民族同胞增进了彼此的了解,情谊也愈发深厚。

  在平安区平安街道化隆路社区日间照料中心,来自回族、藏族、蒙古族、土族、撒拉族等11个民族的老人们和谐融洽地生活在一起,这里也常常上演着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故事。65岁的汉族老人张翠仙和回族老人马启梅是室友,今年是两位老人共同生活的第三年。

  多年来,她们从来没有起过矛盾。张翠仙老人的双腿患有残疾,不方便出门,马启梅就时常陪伴在她身边,和她聊天,互相搀扶,就像老人们自己说的那样:她们没有任何血缘关系,但却是这辈子最亲的人。

  近年来,海东市共实施城市更新项目82项,完成13个老旧小区改造,通过易地搬迁推动38个乡、217个村的4.26万户、16.3万人搬迁至城镇社区。通过“混合居住+共享空间”模式,促进各族群众在生活、经济、文化层面深度融合,在共同奋斗中亲如一家、守望相助,共建美好家园。

  产业之中:让发展链条串起“致富结”

  10年前,从苏州市的回、藏、汉三个民族合开青海拉面店开始,如今在全国有150余家海东籍民族团结示范店,联动发展1400余家特色餐馆的共生格局。目前,这样的“多民族经济共同体”正从拉面产业向更广领域延伸。

  乐都区芦花乡梦圆居易地搬迁安置小区,青绣基地成为各族妇女的“致富车间”,土族、藏族绣娘围坐在一起交流技艺,去年仅藏族绣娘杨拉青吉就通过刺绣增收4000多元,“在家门口就能挣钱、照顾家庭,还能和姐妹们交朋友,日子越来越有奔头。”

  走进平安驿特色小吃一条街,街道两侧的店铺鳞次栉比,撒拉族特色院落、藏式院落、土族特色院落、回族特色院落、汉族传统院落……温馨淳朴的农家院毗邻而建,汉、回、撒拉、土、藏、蒙古等600余人经营着164家门店,手抓羊肉、熬饭、酿皮、甜醅、酸奶、干拌鱼、面片……各种美食让人眼花缭乱,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多民族大家庭。

  从拉面店的跨民族合伙,到青绣基地的技艺共研,从互助县的产业链抱团,到平安驿的美食街共生,海东市将各民族的发展需求嵌入产业脉络,让经济合作成为情感交融的催化剂。不同民族在共谋发展中加深理解,在共享成果中凝聚共识,既鼓起了钱袋子,更焐热了心窝子。

  治理之中:让基层智慧织密“同心网”

  在乐都区碾伯街道古城东社区“石榴籽家园”,“民族团结议事会”已成为化解邻里矛盾、凝聚社区共识的重要平台。“之前社区里两户居民因为停车位问题产生争执,我们通过‘议事会’邀请双方坐下来沟通,还发动各民族的老党员、志愿者一起出主意,最终不仅解决了停车位纠纷,还让两家人成了好邻居。”

  除了矛盾调解,“石榴籽家园”还针对不同民族居民的需求,推出了一系列特色服务:为少数民族老年人提供双语健康讲座,为创业青年搭建民族特色产品销售平台,每逢传统节日还会组织各民族居民共同举办庆祝活动,让“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理念深入人心。

  这样的治理智慧,在海东基层随处可见。全市1600多个“民族团结互助小组”,每组都有不同民族的成员,既当政策宣传员,又做矛盾调解员。乐都区法院组建家事法庭,在处理汉族与藏族家庭因邻里纠纷引发的赔偿案件时,调解员巧妙融合藏族“和为贵”与汉族 “以和为美”的传统观念,先从邻里多年相处的深厚情谊入手,讲述两族群众互帮互助的感人故事,唤起双方对和谐邻里关系的向往,再从法律责任角度清晰阐释各自应承担的责任与义务,促使双方达成和解协议,有效化解矛盾纠纷,推动民族关系融洽发展。

  服务细节更见温度。走进平安区政务服务中心办事大厅,每个窗口的上面悬挂着白色的牌子,而且牌子上醒目地写了相应的藏语。前来办事的市民李丽梅告诉记者,这项贴近民生的措施,让他感觉到了温暖,也拉近了政府和百姓间的距离。“平安区政务服务中心在每个楼层中的叫号机上增添了窗口藏语标识,并在涉及少数民族群众多的办事办证、社会保障、法律援助、企业登记、房产交易等22个窗口设立汉藏双语服务窗口,将窗口服务事项以汉藏两种语言同步显示,方便少数民族群众。”政务中心副主任贾文君介绍。

  互助土族自治县,有一支身着七彩花袖衫的“阿姑调解队”。这支由土族、藏族、汉族妇女组成的队伍,背着象征吉祥的盘绣调解包,走村入户开展“院落调解”,成功化解邻里纠纷、草场争议等矛盾260余起。“我们的调解包里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口袋书,也有土族谚语集,用乡音乡情解开心结。”调解员孙丹说。化隆回族自治县组建“拉面人调解队”服务3.6万外出务工群体,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成立“撒拉尔调解驿站”……全市已建立特色调解组织38个,矛盾纠纷化解率达96.8%。(完)

编辑:甘晓玲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 1999-2023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