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北京|重庆|福建|甘肃|贵州|广东|广西|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黑龙江|江苏|江西|吉林|辽宁|内蒙古|宁夏|青海|山东|山西|陕西|上海|四川|新疆|兵团|云南|浙江
青海分社正文
新闻热线:0971-6263111 投稿信箱:cns0971@163.com
您所在的位置:主页

西宁城西区:和谐兴海绘就民族团结“同心圆”

2025年09月17日 17:19
来源:中新网青海

  中新网青海新闻9月17日电 题:西宁城西区:和谐兴海绘就民族团结“同心圆”

  作者 熊炜炜 李隽

  清晨的西宁市城西区兴海路街区,烟火气与暖意交织。午后的滴翠园小广场上笑声爽朗;傍晚的小吃街里,各族食客围桌而坐……如今的兴海路,“共居共学、共事共乐”已成为日常,一幅各民族和睦相处、携手奋进的生动画卷正徐徐展开。

  “以前总觉得不同民族的文化隔着一层‘窗’,直到参加了‘食’在兴海·河湟美食文化节才发现,大家的喜好能融成一团‘火’!”中华巷社区居民李阳的感慨,道出了兴海路群众对文化交融的真切感受。不久前,兴海路小学的操场上热闹非凡,“‘食’在兴海·河湟美食文化节”汇演在此上演:藏族姑娘的弦子舞轻盈灵动,回族小伙的“花儿”演唱高亢悠扬,蒙古族的马头琴独奏深情婉转,台下各族群众掌声雷动,喝彩声此起彼伏。

  这样的文化交流活动,在兴海路早已常态化。依托辖区18个民族聚居的独特优势,街道精心打造“民族团结说”“石榴籽小课堂”等文化阵地,每年结合春节、开斋节、藏历新年等民族传统节日,策划开展不少于10场主题文化活动。在各种民族团结市民文化节目活动里,藏族群众黄才郞吉经常和小区居民沟通交流唐卡绘制、民俗习惯等,当中既有汉族、回族的青少年,也有蒙古族、撒拉族的手工艺爱好者。“唐卡是藏族文化的瑰宝,但文化没有民族界限,能让更多人了解唐卡、喜欢唐卡,就是对文化最好的传承。”黄才郞吉说。

  为让服务更精准、更贴心,兴海路街道在特色街区核心区域打造2处“石榴籽驿站”,整合民政、人社、司法、市监等部门资源,组建由党员干部、民族代表、律师、志愿者组成的专项服务团队,提供“一站式”便民服务。驿站运行以来,已累计为各族群众解决就业咨询、矛盾调解、证件办理等“急难愁盼”问题100余件。不久前,辖区独居老人雷春梅突发疾病无人照料,70岁的回族志愿者马金梅主动“接单”,每天跟儿子上门送饭喂药、打扫卫生,直至老人康复。“不管是哪个民族,都是一家人,家人有难就得搭把手!”马金梅的话朴实而温暖。

  今年初,街道针对小吃街治理难题,召集商户、居民、城管队员召开“盖碗茶议事会”,大家围坐一圈,品着盖碗茶、打开“话匣子”,从经营时间、摊位布局到卫生管理,逐条讨论、逐项协商,最终达成一致共识。如今的小吃街,摊位整齐划一,地面一尘不染,客流量较以往增长近三成。

  今年以来,兴海路街道通过平台收集各族群众建议20余条,“开设党员服务热线”“拆除废弃煤房”“增设便民充电桩”等10余项民生实事已全部落地。在街区环境整治中,汉族、回族、藏族群众自发组建“生态文明宣传队”“卫生整治志愿队”,坚持“每周一小治、每月一大扫”,共同守护家园的整洁美观。

  此外,街道牵头组建“民族团结共建联盟”,联动辖区学校、物业、企业开展“校地共建”“企地互助”活动,辖区中小学设立“民族团结创建宣传角”,组织“争做一颗石榴籽”主题活动,播撒民族团结种子;3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开展免费体检、健康咨询进社区活动,为各族群众健康保驾护航;辖区企业定向提供10余个就业岗位,帮助少数民族群众实现稳定增收。(完)

编辑:甘晓玲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 1999-2023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