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北京|重庆|福建|甘肃|贵州|广东|广西|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黑龙江|江苏|江西|吉林|辽宁|内蒙古|宁夏|青海|山东|山西|陕西|上海|四川|新疆|兵团|云南|浙江
青海分社正文
新闻热线:0971-6263111 投稿信箱:cns0971@163.com
您所在的位置:主页

海北海晏:聚力四十载 交出高寒旱区防沙治沙优异生态答卷

2025年10月21日 17:23
来源:中新网青海

  中新网青海新闻10月21日电 题:海北海晏:聚力四十载 交出高寒旱区防沙治沙优异生态答卷

  作者 南木杰力 李隽

  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地处青海湖北岸,属典型高寒旱区,是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县锚定“筑牢生态安全屏障”目标,直面沙化土地广、治理难度大、生态环境脆弱等挑战,统筹推进防沙治沙与民生改善,探索出一条高寒旱区生态治理的可持续路径,成功实现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为全国同类地区防沙治沙提供了“海晏经验”。

  生态蝶变:实现从“沙进人退”到“绿锁湖岸”的历史性转变

  上世纪80年代,海晏县沙化问题突出,“海晏行,风不停,黄沙满天过不成”的民谣,生动反映了当时沙化土地(148.6万亩)逼近青海湖、180公里交通干线受风沙侵蚀、青藏铁路安全受威胁的严峻形势。历经四十年持续攻坚,生态状况实现根本性逆转。

  沙化治理成效显著。截至目前,全县沙化土地面积缩减至92.6万亩,40年累计净减少56万亩,年均减少1.2万亩;林草综合覆盖度突破40%,其中克土沙区局部覆盖度达85%以上,流动沙丘得到有效遏制。

  生态屏障持续筑牢。建成8公里长、6公里宽的绿色防风固沙长廊,构建4000公顷乔灌草立体防护带,全面守护青海湖核心生态区域;随着生态环境改善,普氏原羚、狐狸等珍稀野生动物重现沙区,生物多样性逐步恢复。

  土壤质量根本改善。通过长期植被修复,沙层表面逐渐积淀腐殖质层,林木成活率从治理初期的不足30%提升至85%以上,实现从“流沙荒漠”向“近自然森林生态系统”的转变。

  技术突围:构建高寒旱区防沙治沙科学技术体系

  针对高寒、干旱、缺氧等极端自然条件,海晏县坚持“科学治沙、技术先行”,历经三阶段技术迭代,形成适配高寒旱区的治沙技术模式。

  依托“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等11项国家重点生态工程,累计投入资金2.2亿元,完成沙化土地治理任务140万亩;创新建立“林管员+草管员+护沙员+监测员+技术员”“五员合一”管护机制,运用无人机遥感监测技术实现沙区管护全覆盖,确保治理成果长效巩固。

  绿富同兴:推动生态治理与民生改善协同发展

  海晏县始终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将防沙治沙与产业发展、群众增收紧密结合,实现“治沙增绿”与“富民增收”双向共赢。

  文旅融合拓展路径。打造“克土防沙治沙展示馆——十二营码头生态观光带”特色旅游线路,将治沙成果转化为文旅资源;今年上半年,累计接待游客64.56万人次,带动周边群众通过餐饮、住宿、土特产销售等方式增收。

  政策红利惠及群众。积极争取省级生态项目资金3390万元,设立治沙护林公益性岗位,带动1000余名农牧民实现稳定就业,让群众在参与生态保护中获得持续收益。

  精神铸魂:传承三代人“不畏艰辛、赓续前行”的治沙精神

  四十载治沙历程中,海晏县逐步凝练形成“不畏艰辛、赓续前行”的“克土精神”,成为推动生态治理的精神动力。

  精神载体不断丰富。投资900万元建成“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实践教育基地,创编全国首部防沙治沙情景党课《绿色的交响》,年均开展培训5800人次,推动治沙精神进机关、进乡村、进校园。

  示范效应持续扩大。先后4次荣获“全国防沙治沙先进单位”称号,其“本土化技术+工程化推进+长效化管护”模式被推广至内蒙古、甘肃等北方高寒旱区,为同类地区提供可复制、可借鉴的经验。

  治沙队伍薪火相传。从草原站原站长马文虎带领团队扎根沙区、攻坚克难,到护林员华世才等新一代治沙人坚守岗位、接续奋斗,三代治沙人用双手在海拔3200米的沙地上书写了“青海塞罕坝”的生态传奇。(完)

编辑:甘晓玲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 1999-2023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