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东乐都:蒜香飘满水磨沟千亩大蒜迎丰收
中新网青海新闻7月18日电(何永章 李隽)七月的海东市乐都区达拉乡,水磨沟流域的空气中弥漫着浓郁的蒜香。前半沟村、白崖子村、大庄村的千亩蒜田,正铺展着一幅热闹的丰收画卷。
田垄间,村民们弯腰挖蒜、利落剪杆,一串串晾晒的蒜辫在阳光下泛着紫红油亮的光,田埂上,运输车往来穿梭,满载的“金疙瘩”映得人心里发烫。
这片被水磨沟滋养的土地,本就是紫皮大蒜的乐土。湿润的气候与肥沃的土壤,搭配世代相传的种植手艺,让这里的大蒜素以“皮薄如纸、肉实饱满”闻名。
如今,老手艺遇上新科技,更催生出惊人蜕变,政府配送的有机肥替代了化肥,农业专家田间“坐诊”取代了凭经验种植,标准化种植让亩产从2015年的不足2000斤跃升至3500斤,辛辣度、饱满度等核心品质指标也节节攀升。
丰收的背后,是党建引领的强劲推力。达拉乡党委创新“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将党组织的凝聚力转化为产业发展的推动力。三村党支部牵头成立专业合作社,把零散的土地攥成“拳头”,建成千亩标准化种植基地。统一供种、统一技术、统一销售的“三统一”机制,让农户不再单打独斗,党员干部带头流转土地、示范种植,更点燃了村民们的参与热情。
“今年大蒜长势非常好,不仅个头大,而且均匀,亩产3500斤左右,按当前市场行情,除掉成本后每亩纯收入可达9000元,效益非常可观,真真切切让村民的钱袋子‘鼓起来’,生活‘富起来’”。前半沟村党支部书记应勇辉扒开一簇刚出土的大蒜,饱满的蒜瓣泛着莹润光泽。
他算起增收账时,眼角的笑纹里都盛满喜悦,乡政府对接的电商平台拓宽了销路,“种得好、卖得好”成了蒜农们的定心丸。
如今,大蒜产业已成为三村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既鼓了村民腰包,又壮了村集体经济。
田垄间的喜悦之外,更长远的蓝图已在擘画,冷链仓储中心将延长保鲜期,富硒大蒜深加工产品将提升附加值,“乐都紫皮大蒜”电商品牌将打响知名度。“我们不仅要种好蒜,更要做好‘蒜文章’。”达拉乡党委书记李华年信心满满地说。(完)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99788000 举报邮箱:jubao@chinanews.com.cn 举报受理和处置管理办法 总机:86-10-878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