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北京|重庆|福建|甘肃|贵州|广东|广西|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黑龙江|江苏|江西|吉林|辽宁|内蒙古|宁夏|青海|山东|山西|陕西|上海|四川|新疆|兵团|云南|浙江
青海分社正文
新闻热线:0971-6263111 投稿信箱:cns0971@163.com
您所在的位置:主页 > 青海各地

海北刚察深化农牧业综合改革书写草原高质量发展篇章

2025年10月09日 17:20
来源:中新网青海

  中新网青海新闻10月9日电(刘东 李隽)近年来,海北州刚察县以“破局者”的担当持续深化农牧业综合改革,将生态保护、产业升级、智慧赋能、民生改善深度融合,做足做活“绿色有机”文章,为实现草原永续发展和农牧民共同富裕奠定了坚实基础。

  “以前养羊全靠天,草原退化了,羊吃不饱,一年到头也赚不了几个钱。”泉吉乡牧民华旦的感慨,道出了改革开放前刚察县的发展困境。彼时,天然草原超载过牧导致鼠害频发,草场退化面积逐年扩大,“生态恶化——收入减少”的恶性循环初现;传统“靠天养畜”模式下,牲畜生长周期长、出栏率低,农牧民“守着草场没收益”;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低,牛羊多以活畜形式出售,优质农畜产品缺乏统一品牌加持。

  面对天然草原超载过牧、鼠害频发、草场退化的严峻形势,该县以泉吉乡宁夏村为试点率先推行《草畜平衡工作方案》,创新推出“三色预警”机制——达标农牧户发放绿色安全标牌、超载率小于10%发放橙色预警标牌、超载3次以上拒不整改发放红色警示标牌,通过“可视化”管理倒逼草畜平衡落地。如今,全县近70%农牧户、85%牲畜实现科学补饲养殖,天然草原压力大幅缓解,草原综合植被盖度稳定在70%以上,昔日“沙化草场”重新变回“牧家乐土”,刚察县也成功入选“国家绿色发展先行区”,生态守护的“刚察方案”落地见效。

  为破解“小散弱”难题,延伸产业链条,刚察县精准施策,探索形成“大户带动、联户经营、托管服务、股份合作、村组织带头”5种新型经营模式,引导农牧民从“单打独斗”走向“抱团发展”。伊克乌兰乡青海湖生态牧场便是“股份合作”模式的典型代表——村级合作社将农牧户的草场、牲畜折价入股,统一开展良种繁育、科学养殖、订单销售。

  牧民华青曾经家养80只羊,年收入不足3万元,加入合作社后,他既能入股分红,又能在牧场打工领薪,年收入突破8万元,“跟着集体干,踏实又赚钱”成为农牧民共识。截至目前,全县已培育5种经营模式示范点52个,流转草地51.31万亩,规模经营牲畜10.81万头(只),集约发展的“刚察路径”让农牧民尝到了合作共赢的甜头。

  “以前卖活羊一斤十几块,现在做成肉干、汤包能卖几十块甚至上百块”,刚察县青湖农投开发有限公司的蜕变,见证了当地农牧业产业链从“短”到“长”的跨越。2023 年起,刚察县集中实施万千只藏羊和牦牛规模化养殖基地、活畜交易市场、冷链仓储物流基地、优质饲草生产基地等项目,构建“种养+加工+销售”全链条体系,彻底解决农牧民“出栏难、卖价低”痛点。在科学研发上,刚察县联合青海大学、省农科院等科研院所,研发出当归藏羊汤、羊皮穆胶糕等 10 余种新产品,成功获得藏羊肉汤、藏羊血红素和藏羊血多肽加工技术三大核心技术成果转化证书。

  刚察县委托第三方策划建设智慧农牧业大数据平台,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构建稳定的现代农牧业产业体系,实时采集草场生产力、牲畜生长状态、产品溯源等数据,为产业扶贫与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持。同步建成农业绿色发展固定观测试验站,打造集生产基础数据采集、投入品使用、产出质量监测、废弃物回收利用和资源环境指标变化分析的一体化平台,让“靠经验养畜”变为“靠数据决策”。科技的“智慧因子”融入草原农牧业,让传统养殖告别“靠天吃饭”,插上“智慧翅膀”,为草原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完)

编辑:张海雯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 1999-2023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