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乌兰:驼铃悠扬红韵浓
中新网青海新闻10月14日电 (蔡得军 孙睿)“我们不仅希望讲好莫河驼场的红色精神,更希望能将这里的红色精神一代代传承下去。”讲起莫河驼场的红色精神,青藏驼队历史陈列馆馆长张存虎的眼中满是期待。

这份期待,化作了张存虎近八年来最恒定的日常——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穿梭在陈列馆的展柜之间,为参观者拆解文物背后的红色记忆。对他而言,每一次开口都是与峥嵘岁月的隔空对话,是对先辈奋斗精神的再一次缅怀与传递。
正是为了探寻这份“传承”的脉络,10月13日,“十四五”高质量发展看海西全媒体采风行团队专程走进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乌兰县的莫河驼场,试图在这座高原小城的肌理中,触摸薪火相传的红色基因。
秋日的莫河驼场,清风裹挟着高原特有的清爽,青藏驼队历史陈列馆前的红色介绍牌在阳光下格外醒目,似在无声邀约人们走进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步入馆内,一件件文物默默诉说着70余年前青藏驼队的热血传奇。这些静静陈列的文物,背后是莫河驼场对红色历史的珍视。近年来,这里始终秉持“保护为基、研究为魂、利用为要”的理念,一点点唤醒沉睡在历史深处的红色资源,让这片土地逐渐成为滋养人心、铸魂育人的精神高地。
这份对红色历史的“唤醒”,最早始于2018年的春天。当年3月,莫河驼场决定盘活一座建于70年代的老会议室,工作人员四处寻访退休老驼工、搜集散落的文献资料,加班加点梳理史料、规划布展细节。仅用两个多月时间,青藏驼队历史陈列馆便在当年6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让尘封的历史有了“落脚之地”。
自开馆那日起,陈列馆便坚持免费接待公众,用触手可及的红色历史打动每一位参观者,很快形成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凭借这份对红色文化的真诚传递,陈列馆先后斩获青海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青海省中共党史教育基地、青海省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等多项荣誉,成了当地红色教育当之无愧的“硬核”阵地。
荣誉的背后,是对红色文物日复一日的精心守护。近八年来,陈列馆的工作人员从未停下征集、整理文物的脚步,馆内藏品在一次次寻访与梳理中不断丰富。那些曾伴随驼队穿梭高原的日常物件,如今都成了不可复制的红色文化瑰宝。
在众多珍贵藏品中,两张纯手工绘制的地图格外引人驻足。一张是1951年十八军独立支队进藏时测量绘制的路线图,也是历史上最早、最完整、最详细反映青海至拉萨路线的图纸;另一张则绘制于1953年,它将新中国成立之初从西北进藏的三条历史线路汇集于一张图纸上,清晰勾勒出当年进藏的交通脉络。
陈列馆的另一侧,还有一件“镇馆之宝”同样牵动着参观者的心——一面有些褪色的五星红旗静静躺在展柜中。仔细观察便会发现,它的尺寸不算标准,是由两块红布拼接缝制而成。
“这是馆里的国家一级革命文物,1951年驼队随军进藏时携带的就是它。”望着有些斑驳的五星红旗,张存虎的眼里带着敬意,“它是历史上第一面跨越唐古拉山的五星红旗,也是第一面完整走过青藏线的五星红旗。”
红色资源是不可再生的精神财富,每一件文物都要抢救性保护。近八年的坚守中,张存虎亲眼见证了莫河驼场的蜕变:从最初鲜少有人知晓的高原驼站,到如今成为青海省独树一帜的红色文化名片;从曾经参观者寥寥的陈列馆,到现在每逢开放日便人头攒动,常有游客围着展柜追问历史细节。
如今,每当看到游客为驼场故事赞叹,或是在文物前驻足沉思,张存虎的心里总会涌起一阵欣慰。“红色精神正以这样最朴素的方式,悄悄在更多人心里扎根。”他笑着说,这份扎根,正是他多年坚守的意义所在。
时代浪潮奔涌向前,莫河驼场的使命也在岁月中悄然延伸。曾经,它是承担着物资运输重任的高原驼站;如今,红色精神的传承,正为这里注入新的发展活力。据了解,莫河驼场将当地“农、牧、工、旅”的特色优势与“农垦文化”深度融合,走出了一条红色旅游带动多产业协同发展的新路子。这份探索的成效已清晰可见:2024年,莫河驼场的红色旅游线路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红色文旅成了这里响当当的“新名片”。
从当年驼铃叮当的高原运输线,到如今产业兴旺的红色文化产业园;从曾经尘封箱底的老物件,到如今滋养人心的鲜活课堂,莫河驼场的“传承”之路从未停歇……(完)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99788000 举报邮箱:jubao@chinanews.com.cn 举报受理和处置管理办法 总机:86-10-878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