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北京|重庆|福建|甘肃|贵州|广东|广西|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黑龙江|江苏|江西|吉林|辽宁|内蒙古|宁夏|青海|山东|山西|陕西|上海|四川|新疆|兵团|云南|浙江
青海分社正文
新闻热线:0971-6263111 投稿信箱:cns0971@163.com
您所在的位置:主页 > 文娱

湟中非遗:古韵新声 传承焕彩

2025年07月13日 10:33
来源:中新网青海

  中新网青海新闻7月11日电 题:湟中非遗:古韵新声 传承焕彩

  作者 白霞

  在西宁市湟中区非遗精品馆,加牙藏毯展品工艺精细、经久耐用,其历史可追溯至清代,历经多道工序纯手工编织而成,保留传统藏毯边缘不缠线的特色,以连环编结法使毯面厚实,图案以藏式吉祥为主,配色艳丽大气。

图为湟中区非遗精品馆。白霞供图
图为湟中区非遗精品馆。白霞供图

  同样吸引眼球的还有湟中银铜器及鎏金技艺展品,手工雕刻的图案栩栩如生,线条流畅细腻,展现出匠人的高超技艺。鎏金部分更是锦上添花,金层均匀光亮,与银铜器的材质相得益彰,尽显其持久的艺术生命力。

  这些展品不仅是技艺的展现,更是湟中历史文化的生动见证,承载着当地人民的智慧与情感,在现代化的展厅中焕发出独特的魅力。

图为制作绣品。白霞供图
图为制作绣品。白霞供图

  湟中区居住着汉族、藏族、土族等25个民族,多元文化融合发展,孕育出加牙藏毯、银铜器制作及鎏金技艺、湟中堆绣、青绣、高跷、花儿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加牙藏族织毯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杨永良说:“祖辈传承加牙藏毯编织技艺已有二百多年,过去藏毯多为生活用具,如今将传统工艺与现代工艺结合,图案既保留传统样式又有现代创新,配色和规格更多样,还支持定制,用途从日常使用拓展到装饰、收藏等领域。产品畅销的同时,也让更多人认识了这门古老技艺。希望能将非遗技艺和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实现更好地传承与发展。”

  于非遗的浩瀚星河中,湟中堆绣凭其独特艺术魅力熠熠生辉。匠人们精心挑选明艳绸缎,似灵动舞者执剪,利落裁剪出形态万千的形状。裁剪后的绸缎碎片,经匠人巧手堆贴、绣制,巧妙组合。每一次堆贴,皆是情感的深沉倾注,每一针绣制,均为匠心的极致凝聚。最终,一幅幅作品鲜活呈现,神韵独具。强烈的立体感,让画面中的人物、动物、花卉等仿佛破绸而出,带来震撼的视觉冲击。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湟中堆绣代表性传承人乔应菊的女儿柳晴雯大学毕业后投身堆绣事业,她联合当地村民,采用“公司+ 农户”模式带动村民增收。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湟中堆绣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柳晴雯说:“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不能完全受困于传统,我们要让非遗怎么样能够活在当下,我们在堆绣上作了一系列的努力,精准开发了一些适合年轻人的非遗伴手礼、堆绣的文创产品,受到了他们的青睐。我们只要把握精准的客群、能够让青年一代喜欢非遗产品,这就是让湟中堆绣能够得到进一步发展的有效路径。”

  湟中区文化馆工作人员王天皎说:“为保护湟中区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区建立健全四级非遗名录保护体系,现有国家级非遗项目6项、传承人9人,省级非遗20项、传承人33人,市级非遗16项、传承人18人,区级非遗97项、传承人85人,2021至2025年间,我区共争取了国家级、省级非遗保护专项资金647万元,为非遗传承筑牢了根基。”(完)

编辑:甘晓玲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 1999-2023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