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大通:以“流动思政课”凝聚民族力量
中新网青海新闻11月7日电(祁凯 祁增蓓)近年来,西宁市大通县始终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思政教育的核心主线,打破当地传统课堂“围墙”,创新推出“流动思政课”实践育人模式,通过“校地联建、红色浸润、校社互动、乡村扎根”四大路径,让思政教育走出教室、融入民族生活、扎根高原大地,在行走与实践中厚植各族学生的家国情怀与团结意识,为新时代县域思政教育注入“民族同心”的鲜活动力。
立足“就近就便、文化共建、团结共赢”原则,大通县推动中小学与县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等单位签订《党建+民族团结共建协议》,建立定期会商机制,梳理“需求、资源、项目”三张清单,整合民族文化、历史传承等社会资源,构建“思政+民族团结”育人共同体。
同时,大通县教育局联合大通县委党校开发的“民族团结微课进课堂”项目,已覆盖全县90%的中小学,通过“红色故事传承”“民族故事分享”等形式,让“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理念深入人心。
依托大通县烈士陵园红色遗址,大通县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红色教育,常态化开展“流动思政课”、党史宣讲、“小小红色讲解员”评选等活动,让革命精神在各族学生心中代相传。
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通县组建5支“民族团结少年志愿服务队”,组织各族学生走进桥头镇园北社区、城关镇佰胜社区等多民族聚居社区,开展“多语种便民服务”“民族节日共庆”“银发帮扶”等特色活动,让学生在服务中体会“各民族一家亲”的温暖。
每逢传统节日,志愿服务队还会牵头组织“民族大联欢”。端午节与土族阿姑一起包粽子、挂香囊;开斋节协助回族聚居社区布置活动现场,为独居老人送去油香;在欢声笑语中增进民族感情,让社区成为思政教育的“活教材”。
如今,大通县“流动思政课”已成为县域响亮育人品牌。各族学生在革命旧址感悟“同心向党”的初心,在社区服务中传递“民族团结”的温暖,在田间地头见证“共同振兴”的成果。(完)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201号] [京ICP备2021034286号-7]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京(2022)0000118;京(2022)0000119]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99788000 举报邮箱:jubao@chinanews.com.cn 举报受理和处置管理办法 总机:86-10-8782668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