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海东:“生态警务”让野生动物“自在栖居”
中新网青海新闻8月29日电 题:青海海东:“生态警务”让野生动物“自在栖居”
作者 金振文 李隽
近年来,作为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组成区域,海东公安以“生态警务”为抓手,联动群众、创新机制、科技赋能,在河湟谷地筑牢野生动物保护防线,用“警察蓝”守护“生态绿”。
从救助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猫头鹰,到照料“三有”保护动物戴胜鸟、渔鸥,再到救助受伤小刺猬——近期,青海省海东市公安机关接连开展野生动物救助行动。
警民同心:凝聚保护行动“强支撑”
6月7日,海东市化隆县公安局森警大队接群众求助,称田野中发现一只无法飞行的猫头鹰。民警火速到场,确认其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虽无外伤但体质虚弱,遂接力送往青海省野生动物救护繁育中心。
类似场景屡见不鲜:民和县民警接群众报警后,救助“三有”保护动物戴胜鸟并悉心照料后放归;8月26日,互助县林川派出所接村民报警,联合县野生动物保护中心救助翅膀受伤的“三有”保护动物渔鸥,送往专业机构治疗;此前7月,互助县东山派出所还从水渠中救助一只患病小刺猬,民警连续6天照料后移交救助机构。“过去民警找线索,现在群众主动当‘眼睛’。”海东市公安局环食药侦支队负责人说,群众参与度提升让保护更高效。
机制创新:筑牢生态守护“硬根基”
海东市平安区推行“林长+ 警长”机制,与自然资源部门建立“信息共享、联合执法” 模式,每月开展“清山行动”,去年以来查处违规用火案件6起;全区还发展136名“生态义警”,设12个生态信息点,护林员、牧羊人组成的“义务巡山队”成为移动“前哨”。互助县则通过“生态警务”联勤机制,实现野生动物“发现-鉴定-救助”无缝衔接,此前救助渔鸥时,1 小时内便联动专业力量到场处置。
科技赋能:打造精准保护“新引擎”
平安公安分局搭建“空天地”立体巡防体系,无人机巡林、红外相机监测覆盖重点区域,既提升巡查效率,捕捉的野生动物影像还为生物多样性研究提供资料。今年以来,平安公安分局联合多部门破获非法采矿案1起,办理污染行政案件1起;平安区更以“警务+文旅”模式,在景区检查餐饮排污,兼顾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
从群众主动当“眼睛”的警民同心,到“林长 + 警长”“生态义警”的机制创新,再到“空天地”立体巡防的科技赋能,海东公安以“生态警务”为笔,书写“警察蓝”守护 “生态绿”的答卷。
今年以来,62余只野生动物获救、多起生态违规案件精准查处、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协同推进,皆源于“生态警务”治理效能的持续释放。(完)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99788000 举报邮箱:jubao@chinanews.com.cn 举报受理和处置管理办法 总机:86-10-878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