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生态旅游”让青海化隆阿河滩村走出乡村振兴新路子
中新网青海新闻7月24日电:题:“地质+生态旅游”让青海化隆阿河滩村走出乡村振兴新路子
作者 赵凛松 陈郁
一个曾困于人均0.54亩耕地的村庄,以“地质+生态旅游”为建设模式,秉持地质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理念,焕发出蓬勃生机。

7月24日,“溯源黄河 听涛九曲”2025年“学习强国”融媒报道团走进位于黄河岸边的青海省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甘都镇阿河滩村,采访团成员漫步在地质文化长廊上,浏览着并排陈列的撒拉族迁徙路线图与丹霞岩层剖面图。
阿河滩地质文化村是我国仅有的5个四星级地质文化村之一,也是迄今为止我国西部地区唯一的四星级地质文化村。从2022年到2024年,阿河滩地质文化村先后荣获文旅部3A级景区、农业农村部“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和国家发展改革委“美丽中国建设”典型案例,被中国地质学会正式批准升级为四星级地质文化村。

“年轻时绣嫁妆,现在绣的是光景。”撒拉族妇女韩哈力麦捏着绣绷,指尖彩线游走,转眼勾勒出岩层褶皱。曾经依靠种地勉强糊口的她,在2020年青绣工坊成立时第一个报名,通过县里委派的老师指导迅速掌握了刺绣技巧。如今她绣制的挂件一件就能卖百十来元。“去年我挣了三万多元,够给家里添台新洗衣机,还能供孙女上幼儿园。”
展厅里,这些绣品与黄河石艺摆件、地质科普手册摆在一起,成了“阿河滩名片”。
“2024年我们村光工坊的收入就有137万元。”阿河滩村党支部书记韩亚海牙介绍,工坊墙上订单表密密麻麻,既有游客预订的香包,也有电商平台的批量订单,北京、上海地址占了大半。
“86个绣娘里有6个是脱贫户,平均每月能拿2300元,不光是挣上了钱,还让老辈传下来的手艺有了传承!”他指着墙上河湟文化旅游节的照片,绣娘们飞针走线的样子被定格,“游客来不光买绣品,还爱听撒拉族迁徙的故事,这就把文化变成了能带走的记忆。”
地质与生态资源的活化,让“地质 + 生态旅游”落地生根。银灰色太空舱民宿正对着黄河,“这些‘湖景房’试营业三个月就进账2万多,游客躺在屋里就能看黄河日出。”安有军指向远处,4200平方米的沥青路直通花海深处,10座小木屋藏在核桃林里,污水处理站流出的清水浇得樱桃园绿意盎然。“2021年投的650万元没白花,1000米污水管网埋下去,17500平方米墙面刷新了,现在游客都夸咱村清爽。”
近年来,阿河滩村依托沿黄生态、地质公园、田园风光、民俗文化等资源,大力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建设游客中心、陈列馆、木质栈道、黄河观景台、旅游宣传墙、地质文化长廊、移动太空舱等设施,扶持农家餐饮民宿、撒拉族“女儿绣”、黄河石艺等“庭院经济”和特色产业,从文化和产业两个维度助力乡村振兴,拓宽群众致富渠道,壮大村集体经济,2024年全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7236元。
这方曾经“守着水土难糊口”的村庄,正以地质为骨、文化为脉,在黄河岸边生长出愈发蓬勃的模样。(完)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99788000 举报邮箱:jubao@chinanews.com.cn 举报受理和处置管理办法 总机:86-10-878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