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北京|重庆|福建|甘肃|贵州|广东|广西|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黑龙江|江苏|江西|吉林|辽宁|内蒙古|宁夏|青海|山东|山西|陕西|上海|四川|新疆|兵团|云南|浙江
青海分社正文
新闻热线:0971-6263111 投稿信箱:cns0971@163.com
您所在的位置:主页 > 产经

西宁湟中:“炕头工厂” 织就增收新图景

2025年07月04日 10:07
来源:中新网青海

  中新网青海新闻7月3日电 题:西宁湟中:“炕头工厂” 织就增收新图景

  作者 王文霞

  西宁市湟中区田家寨镇坐落着一个被当地人称为“清泉流淌之地”的古老村落——下营一村。这里泉水淙淙、溪流蜿蜒,世代居住着汉、藏、回等多个民族,而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那些坐在院落里飞针走线的妇女们,在村民梁增青的带领下,她们凭借着自己精湛的手艺将藏族服饰制作从家庭自用变成了“炕头经济”的支柱产业。

图为工作人员正在熨烫藏服。湟中融媒供图
图为工作人员正在熨烫藏服。湟中融媒供图

  近年来,手工制作的藏服市场需求逐步增大,湟中区田家寨下营一村村民梁增青夫妻俩敏锐地捕捉到这一商机,便萌生了制作手工藏服的想法,和丈夫商量后在自己家的庄廓院里办起了藏服加工作坊,加工作坊开发藏装、民族用品等产品。

  藏服,作为藏族文化的璀璨明珠,其制作工艺复杂考究,裁剪、缝纫、刺绣、镶边等环节都需要极高的技巧和耐心。这些技艺以往多由家庭中的女性长辈传授给下一代,主要用于满足节日、婚嫁等需求。

  梁增青回忆道:“以前我自己当裁缝做西服,刚开始是看到别人做藏服,后来在田家寨村学做藏服一年多后,自己开店摸索着做,边做边学,刚开始店员只有两个人,后面订单越来越多,来打工的人也增加了不少。”

图为展示成品藏族服饰。湟中融媒供图
图为展示成品藏族服饰。湟中融媒供图

  在梁增青夫妻俩的带动下,将村里的50岁以上的妇女们集中起来一起制作藏服。传统的藏服因其独特的手工温度、文化底蕴和相对灵活的生产方式,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妇女们利用农闲时间,有时甚至足不出户,在自家温暖的火炕旁设立“工作台”,将零散时间转化为有效劳动,对于许多需要兼顾家庭责任的妇女而言,“炕头经济”模式提供了最理想的就业途径。

  2016年,藏服加工作坊在村“两委”的支持下,正式成立“裕祥民族服饰店”,从此告别了“炕头缝纫”的分散模式。也从最初的两个人发展成为拥有35名员工的特色产业,吸纳了本村5名脱贫户和1名监测户,带动了周边村民以及残疾人就业,渐渐地,这个自发的“炕头作坊”成了村里最热闹的地方。

  她们或三五成群,或独自专注。指尖翻飞,熟练地将五彩丝线穿梭于锦缎之上。在她们身旁,一件件纹饰精美的藏袍初具雏形。一件工艺精湛的手工藏服从数百元到上千元不等,妇女们通过接订单等方式获得可观收入。

  村民李富菊说:“我在这里干了5年了,几乎每天都来这里上班。白天做机工,晚上回家,孩子写作业的时候我做手工部分,缝制底边、袖口等,第二天早上熨烫好后一件藏服就做成功了,每个月能挣3000元工资,多做点也能多拿点,在家门口干活孩子也能得到照顾,庄稼活也不耽误。”

  妇女们在制作中精益求精,相互交流学习。为了让传统藏服更符合现代审美,这些手巧的妇女们在保留传统工艺精髓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一些创新设计也巧妙融入现代审美,让古老的藏服制作技艺在市场化运作中焕发新生。

  那小小的炕头方寸之地,正源源不断地“编织”出色彩斑斓的藏服,也“绣”出了妇女们红火的日子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如今,梁增青的藏服畅销全国各地,深受牧民群众的欢迎。(完)

编辑:张海雯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 1999-2023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